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需要解决的六个主要问题

[来源: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发布时间:2017-06-28    点击量:2730]

摘要

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需要解决的六个主要问题

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需要解决的六个主要问题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吴晓川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世界新的一轮工业革命的兴起,职业教育越来越成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建立和完善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关键就是要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实现我国技术技能型人才结构的整体优化,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整体创新和制度创新。当前要尽快解决以下六个方面的问题。



 

一、充分认识我国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结构高移化趋势问题

(一)世界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对技术创新人才和技术应用人才的需求特征

  • 一是对一线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技能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电子技术、通信技术与信息技术在众多领域的广泛使用,对一线工作人员的专业理论知识、实践工作能力等专业技能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

  • 二是要求一线工作人员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用户导向”越来越成为经营管理取向。企业要不断提供个性化、人性化的高质量服务。一线工作人员要能在提供高质量服务的同时,还能将用户需求等信息进行及时有效的反馈,以利于改进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因此,较高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是现代企业一线工作员工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 三是要求一线工作人员有较高的转岗适应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要求劳动者要能够适应变化,不断学习,掌握新的本领,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过程中提升自身能力。

(二)发达国家从工业化后期以来,对相应的高等教育层次和数量结构的需求

根据培养目标与规格,高级专门人才分为学术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又可分为工程型人才和技术技能型人才。

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世界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阶段先后由工业化中期进入到工业化后期,其制造业也分别实现了由工业2.0向工业3.0的转变。与之相适应的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和规模结构均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是大多加大了职业教育特别是专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力度,以保证各国经济增长转型的需要;尤其是德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

二是硕士学位以上毕业生占当年本科以上毕业生的比重明显增加;科技发明及从事工程设计及技术研发人才的学历层次从本科为主转变为硕士以上为主。

三是本科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逐步由培养学术型和工程型人才转变为主要培养技术应用型高端技术技能人才,以及为硕士以上学位学习打基础的学术及工程基础教育为主。

 

(三)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1.经济转型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动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促进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发展,必须加快人力资本结构与之相适应的步伐。

2016年我国人均GDP已超过8000美元,进入了由效率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新的发展阶段。为了应对全球新的工业革命的挑战,增强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必须依靠科技进步、管理创新和人力资本素质的提高。我们不仅要创造更多的科研成果,而且要将大量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促进先进技术的转移扩散和转化应用。因此,需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培养在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将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促进先进技术的转化应用,推动经济高效发展。

2.产业升级对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要实现“中国制造”向“优质制造”“精品制造”和“中国创造”转变,实现价值链与产业链的升级,必须积极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这些领域都需要理论知识、实践能力、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强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

3.我国企业技术能力在不断提升的过程中,对人力资本素质需求的变化过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技术能力演化经历了三个阶段,即:

  • 简单仿制生产阶段、创造性模仿阶段和自主创新阶段。在简单仿制生产阶段,技术技能型人力资本的组成主要为中职层次。

  • 在创造性模仿阶段,技术技能型人力资本的组成主要为中职层次和相当数量的专科高职层次。

  • 当前我国多数企业已进入了自主创新阶段中,技术技能型人力资本主要承担着将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产品的重要任务;进入这一阶段,技术技能型人力资本的组成不但有中职和专科高职层次,还必然应有本科层次。

 

(四)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及人力资本结构要求,决定了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和数量结构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总体处于工业化后期,即现代化起飞阶段,必然要求提供与之相适应的高素质人力资本的高等教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巨大的发展,2015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已经到了37.5%,进入到大众化阶段。在经济发展进入到工业化后期,即现代化起飞阶段,高等教育也要从大众化向普及化迈进。在这一过程中,我国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和规模结构也必然呈现以下趋势:

  • 一是在适应经济发展和企业自主创新对高层次研发型人力资本的需求方面,硕士学位以上毕业生占当年本科以上毕业生的比重应明显增加;从事科技发明的学术型人才和从事工程设计及技术研发的工程型人才的学历层次从本科为主转变为以硕士学位以上为主。

  • 二是适应企业技术进步对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力资本的需求,对于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不但要有中职和专科高职层次,还要有本科层次。未来本科专业每年招生计划中,50%~60%应转为培养技术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每年应达到170~200万左右。

  • 三是由于从事科技发明的学术型人才和从事工程设计及技术研发的工程型人才的学历层次由本科为主提升到以硕士以上为主,以及技术技能人才的学历层次由中职和专科高职上升到中职、专科高职以及技术应用型本科并举,所以本科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就要逐步从培养学术型和工程型人才转变为主要培养技术应用型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和为硕士以上学位学习打基础的学术及工程基础教育为主。



 

二、搞清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定位以及与其他各类人才的区别问题

(一)技术技能型人才与学术型、工程型人才的定位

学术型人才:是指从事研究客观规律、发现科学原理的人才,他们的主要任务是致力于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中的客观规律转化为科学原理,如数学、物理学、航空动力学等。

工程型人才:主要任务是把学术型人才所发现的科学原理转化成可以直接运用于社会实践的工程设计、生产设备、工作规划、运行决策等,如根据根据航空动力学理论设计出飞机等。

技术技能型人才:是在生产第一线或工作现场通过实际操作将工程型人才设计出来的图纸、计划、方案等转变成具体产品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他们一部分是从事组织管理生产、建设、服务等实践活动中现场技术服务工作的人才;另一部分则从事产品的制造、复杂设备的操作、生产工具、机器、设备的运行与维护等。

(二)技术技能型人才与工程型人才的区别

技术技能型人才与工程型人才统属于应用型人才。

工程型人才是将科学原理应用在工程设计、产品设计以及生产和管理设计当中,他们既是科学原理的应用者,也是先进技术的开发和创造者。

而技术技能型人才则处于生产、建设、服务等操作一线的工作环节,他们是各种先进技术的应用者。

这两类人才彼此都难以替代。



 

三、明确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内部各个层次人才培养目标的异同问题

(一)中等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定位与内涵

中等职业教育主要培养初级工、中级工。他们在生产、服务和建设一线,主要从事产品的制造、一般设备的操作、生产工具和设备的运行与维护、服务工作等。他们不仅需要接受过系统科学的训练,还需要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文化知识,并有一定的人文素养。所以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更多地侧重掌握“怎么做”。

(二)专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定位与内涵

专科高等职业教育具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双重属性,培养高级工、技师和现场技术员。他们在生产、服务、建设和管理一线工作,就业的初始岗位一般与中职毕业生相近,但由于其技术技能水平较高,往往很快就能从事复杂操作或服务、设备维修,同时一些人还能够担任有管理性质的工作(如班组长、领班)。完成这些工作不仅要严格执行规范并且动作娴熟,而且还能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和经验,能独立处理或解决工作过程遇到的一般性困难和难题。所以,专科高职教育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既要掌握“怎么做”,又要掌握“为什么这样做”。

(三)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技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定位与内涵

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技术应用型本科)同样具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双重属性。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技术应用型本科)重点培养技师、高级技师以及现场工程师,他们在生产、服务、建设和管理一线工作,将工程型人才设计出来的图纸、计划和方案转换成产品。他们主要从事工艺设计、过程监控、参与解决现场技术问题和现场创新工作,承担现场管理工作,同时还能够从事操作或服务难度大、复杂程度高的工作,或较复杂设备的维修工作(如航空发动机的维修等)。完成这些工作是建立在掌握娴熟的操作或服务本领的基础上,同时还要有一定经验和系统的理论知识。在掌握“怎么做”和“为什么这样做”的同时,更要掌握“如何做得更好”。



 

四、构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课程体系问题

建立和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必须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我国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经历了三个阶段,即:理论与实践并行课程(课程1.0时代)、理论为实践服务课程(课程2.0时代)和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课程3.0时代)。课程1.0时代的主要特点是:学科课程按时间顺序被划分为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个阶段,简称“三段式”;这类课程的弊端是,理论教学强调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与工作情境没有直接联系,实践教学缺乏真实工作情境中的学习,无法形成高层次职业认知能力。课程2.0时代的特点:典型的如借鉴国外”CBE“能力本位课程及”MES课程模式“所形成的课程,这类课程相对于课程1.0有了较大的改进,但缺陷是,虽强化了劳动分工原则,却忽视了工作过程的内在联系。课程3.0时代的特点:典型的就是借鉴德国的工作过程导向的学习领域课程;它突出由工作过程中的系列典型职业活动转化为整体化的课程设计,不但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在工作过程中获得职业认知能力和设计能力,提高综合职业素养。工作过程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是当今国际最先进的课程理念,为中等职业教育、专科层次职业教育及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技术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支撑。

(一)各层次职业教育通用课程结构

课程体系的本质就是在宏观上构建适应需要的课程结构,中等职业教育、专科层次职业教育、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技术应用型本科)课程应具有相对统一、通用的课程结构,实现各层次职业教育在课程上能够对话和有机衔接。按照职业教育课程构建的依据,可以搭建起由“文化基础课程、综合基础课程、关键技能课程、技术应用课程”等内容所组成的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通用课程结构模型。

文化基础课程。它是依据教育部和各级行政部门要求,根据专业实际,注重培养与专业密切相关的不同层次人才文化素养方面的课程。

综合基础课程。它是为完成典型职业活动起到基础支撑作用的专业课程。依据各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对于策略型技术技能在动态行动体系之中的不同要求构建的课程。

关键技能课程。它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通过对典型职业活动的分析而直接转化的专业课程,包括为完成典型职业活动所需要具备的技能而形成的课程。

技术应用课程。它是为完成企业综合复杂的职业活动,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拓展学生的就业岗位,实现学生能力水平与就业岗位需求的零距离对接而开设的专业课程。技术应用课程是按照行业企业职业、岗位的综合职业活动设置的。

(二)各层次职业教育课程构建的策略

1.进行职业人才需求分析

职业人才需求调研是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基础性工作,其主要工作目标是:深入、详细的调研和分析行业人才需求,明确中等职业教育、专科层次职业教育、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技术应用型本科)各层次专业定位;了解岗位(群)需求,明确就业岗位、人才规格要求,为下一步典型职业活动分析提供依据。

2.典型职业活动分析

典型职业活动分析通常有以下三个步骤:

  • 一是确定典型职业活动;就是选择那些反映工作过程基本特征、具有一定技术含量和培训价值的职业活动,通过掌握典型职业活动的工作内容,使学生对职业岗位获得全面的认识。

  • 二是从典型职业活动的工作内容描述、工作岗位、工作对象、工作方法、工具、劳动组织、工作要求以及职业标准等八个方面,对确定的每一个典型职业活动要素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

  • 三是从知识、能力、素养等三个方面具体分析典型职业活动所需的综合职业能力。

 

3.课程体系设计

按照前述设计的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通用课程结构,依据典型职业活动分析,通过典型职业活动的直接转换、必备知识技能的分析整合和运用知识技能的解决问题等三种方式,构建出文化基础课程、综合基础课程、关键技能课程和技术应用课程。

各类课程确定后,依据工作过程的逻辑,以典型职业活动承载的人才培养规格的发展规律为课程排序的主要线索,以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能力形成规律为辅助线索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进行课程顺序编排,从而形成某层次职业教育的专业课程体系。

4.教育教学标准的制定

教育教学标准的制定重点包含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的制定。

专业教学标准应包括:职业(岗位)范围、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课程结构、课程设置及教学要求、实训基地和实训设备、考核评价要求、教学时间安排、专业师资等方面内容。

课程标准主要包括课程目标、岗位目标、知识和能力结构及要求、课程教学要求、教学活动时间安排、课程评价建议等基本要素。



 
 

 

五、掌握以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下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问题

(一)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概念

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就是在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改变以教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而建立以学为中心的新的教学方式。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教师在行动中组织教学、引导教学,学生通过行动来主动学习,在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过程中实现自我管理式学习,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从而形成适应未来职业岗位要求的综合职业能力。

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职业教育教学过程的一个创新,是行动导向教学理念下的多种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的综合体系。

(二)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实施

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是按照完整行动模式的七个步骤来进行的,即:在教师明确任务的基础上,学生从信息的收集、计划的制定、方案的决策、目标的实施、过程检查和信息反馈、到结果的评价,全方位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从而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彻底转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行动导向的教学具体有很多方法,其中最典型的有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模拟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以及角色扮演教学法等,这些教学方法都遵循了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



 

六、加快我国现代职业教育招生考试制度的综合改革问题

(一)建立分类招考制度,调整高职院校的生源结构

现行的“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制度适应了学术型和工程型人才的选拔和培养,但是不适应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必须尽快改革这一单一的招生考试制度体系,分别按照学术型、工程型人才和技术技能型人才两类人才的选拔和培养规律,形成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两类招生考试体系。

采取分类招考制度,即在普通高考基础上,尽快单独建立职业教育招生考试系统,势在必行。作为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关键环节,高等职业院校(包括专科高职和技术应用型本科)的招生考试制度,既要符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特点和规律,又要体现“系统培养、科学选才和促进公平”的原则。通过系统建立职业教育招生考试制度,选拔具有一定专业基础的优秀技术技能人才继续培养,将不仅有利于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系统培养高质量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还会给予中等职业学校和专科层次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更大的可持续发展空间,有助于职业教育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促进教育公平。

  • 一是要从招生计划上,彻底调整专科高职和本科高职(技术应用型本科)的生源结构。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专科高职的生源应从以普通高中毕业生为主,调整为以中职毕业生为主,中职毕业生应占生源总数的90%以上。本科高职(技术应用型本科)的生源应从单一的普通高中毕业生,调整为50%以上为中职毕业生。这样一方面遵循了技术技能型人才长期系统培养的基本规律,另一方面也拉动了作为基础的中等职业教育稳定、健康发展。

  • 二是建立两类教育互相沟通、衔接的招生考试制度。应届高中毕业生可直接参加普通高考,进入学术型、工程型本科学习;如进入高等职业院校(含技术应用型本科)学习,应在补修相应专业技能课的基础上,参加职业教育类高校招生考试。同样,应届中职毕业生,如要进入学术型、工程型本科学习,也应补修相应文化基础课程,参加普通高考。

(二)建立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的综合考核评价制度

应逐步改变我国现行的“一考定终身”的招生录取办法。随着我国职业院校自主权的扩大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观念的转变,建立对职业院校学生的综合评价体系已势在必行。在招生录取标准上,除了将考核成绩作为录取的主要依据以外,也应制定相应政策,将职业院校学生所获得的技能等级证书、大赛获奖证书等作为过程考核的加分项目,计入录取分数。

 


本文摘编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杂志2017年第15期同名文章。


 


前一篇:现代职业教育的文化认同

后一篇:刘育锋:英国学徒制改革政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