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校行动:贯彻落实《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

[来源: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发布时间:2019-08-08    点击量:4938]

摘要

院校行动:贯彻落实《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

院校行动:贯彻落实《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

绍兴职业技术学院:

方案为纲  课程为魂

人才培养方案是院校人才培养的总纲;课程是师生成长的载体,是人才培养的魂。根据已发布的部分国家高职教学标准,对接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结合学校实际,逐步构建并完善教学标准体系,加强学业管理,严把考核关、毕业关,培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为体现学校“专业成才,精神成人,人人成功”的办学理念,学校围绕“三教”改革,通过设置专业方向或模块课程、丰富选修课程,多途径创设成才渠道等,确保课程课堂教学质量,增加学生选择性。

一、课程规定性与选择性相结合

1.设置专业方向或模块课程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在开足公共基础课程,保证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基础上,设置专业方向或模块课程。落实1+X试点要求,相关专业试点推行1+X证书制度。如学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将“WEB前端开发”证书要求融入人才培养方案,设置拓展课程,增加学生选择性。

2.丰富选修课程

开设健康体育、信息技术、人文艺术、自然科学、劳动教育等公共限选课程模块,通过超星、智慧树等网络平台,线上线下结合,每年开出60余门公共任选课程。通过设置专业方向或模块课程、开设专业拓展课程等丰富学生专业方向拓展,目前,学校各专业选修课程占比在40%以上。

3.多途径创设成才渠道

通过卓越人才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技能精英培养等,构建“综合素养”和“技术技能”并重、德技并修的育人体系。自2012年6月起,校、院、专业三级联动,通过“读书分享”“游走绍兴”“建言献策”三个主题模块,以多种形式开展卓越人才养成教育活动,培养学生职业适应性和发展性,打造职业精英。

二、严谨性与开放性相结合

学校人才培养的培养定位、课程体系、培养内容、培养标准、考核评价、方案文本等严谨、科学,内容、方法、环境、评价、师资等具有开放性。

(1)近年来,校企合作开发课程近200门,校企合作开发教材近100本。通过教师带着课程下企业锻炼,紧密对接生产实际,优化课程教学内容,每年有近70位教师带着课程下企业,使课程教学内容紧密对接产业新技术、新发展、新要求。

(2)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度融合,探索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企业空中课堂等,以学习者为中心,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实现方法开放。目前,在建校级及以上在线开放课程43门。

(3)积极适应“互联网+”时代学习方式与教育模式的变革,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建设开放的教育教学环境,推进课堂教学创新,打造“品质教学”。

(4)通过生生互评、企业导师评价、教师评价相结合等探索开放学习评价机制。通过创立《教学研报》,鼓励领导干部听课、校院二级督导听课、教师互听等,并每周公布听课评议,现已发布173期,每年刊载近700篇听课评议,努力创设开放的教学评价机制。

(5)校企合作,探索校企双聘,尝试评聘产业教授,建立稳定的企业兼职教师队伍(近100名),构建开放教学团队,有力支撑与保障“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课堂建设。

三、显性与隐性相结合

在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显性课程之外,通过环境、社团、讲座、社会服务等载体,大力营造丰富的育人氛围及成长舞台,让学生忙学、乐学、求学,且学有所成。

以“和畅书吧”举办“和你畅谈”为主阵地,形成充满温馨的“1+6”读书讲座文化。2015年,“和你畅谈”获评绍兴市全民阅读优秀项目。2016年,“和畅书吧”读书项目作为“营造书香校园”典型,入选全省“职教成果展”。以专业群为依托,对接地方产业发展,目前已成立政、行、企、校合作共建的各类研究机构与社会服务平台17个,通过社会服务平台,实现实践育人。

四、创新性与保障性相结合

通过教学学术研讨活动,引导教师积极投入教学改革 ,持续开展教风学风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自2013年起开展常态化的教学学术研讨活动,每学年100余期,形成了人人关注教学、研究教学的良好的教学学术氛围。在日常教学检查的基础上,通过教学现场交流会、优秀教案评比展示活动、板书评比活动、教风学风建设试点项目、设立“无人监考”考场、修订相关管理制度、教风学风督查和听课巡课等活动或载体,校院二级互动,教、学融合,齐抓共管,持续开展教风学风建设,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人才培养方案:“德技并修、分段多元”

围绕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2019级学院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面向市场为核心、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方向的理念,提出“德技并修、分段多元”的设计,从人才培养规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全面推进五育并举。

一、顶层设计人才培养方案

“分段多元”的“分段”是在学习期间阶段划分为“识岗”“跟岗”“顶岗”三个阶段。“识岗”主要内容是岗位体验,标准输入、课程共建;“跟岗”主要内容是“宽基础平台+精深化岗位”课程,多元岗位方向、职业认证;“顶岗”主要内容顶岗实习,产教融合、和谐发展。“识岗”到“跟岗”解决适应岗位,“跟岗”到“顶岗”提升热爱岗位。

2015年提出以来,已有80%以上的专业实施“分段多元”,提高了学生岗位方向与课程模块的自主选择权。培养方案中,2019级开始,将原“信息技术”课优化为“智慧交通概论”课,介绍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及在交通领域的应用。

二、多措并举落实人才培养方案

2019级人才培养方案总学时2700学时左右,总学分170学分左右;实践教学总学时不低于总学时的60%,其中专业课实践教学总学时不低于总学时的50%;自主选择选课程(包括选修课程和分层分类、分方向课程)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50%。

1.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按竞赛类、创业类、实践类、交流类实施学分积累与转换。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创新创业大赛和实践、文体艺比赛等获奖,获得专利授权、发表论文等均给予学分奖励,奖励学分可以替换相关课程学分,最高可替代14个学分;学生取得创业学院的学分可以替代专业课程学分,最高可替代28个学分;创新创业项目可以替换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学分。落实“十个一”第二课堂,参加一个社团、一次社会实践、一次志愿服务、一次生产劳动、一项双创活动、一次科技体育文化竞赛、一次讲座,开展一项项目研究、进行一次谈话、阅读一本经典书籍,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之中。

2.构建“大思政”格局

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指引,专业精神、职业精神、工匠精神——三种精神融入,以三进、三引、三融为核心,以五维一体立德树人、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中华传统美德职教行、劳模工匠进校园四大工程为抓手,全面推进五育并举,实现三全育人。

3.创新办学机制

深化现代学徒制、混合所有制、军民融合办学机制。“现代学徒制”强化双元育人,学院与上汽通用有限公司、戴姆勒奔驰大中华区投资有限公司等10余家企业合作,开展中德SGAVE、福特STWP、奥迪ACC、戴姆勒铸星教育等项目,成功实施现代学徒制试点。2019年继续扩大,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国际邮轮乘务管理等专业加入学徒制试点,构建“双主体”育人模式。

“混合所有制”创新办学模式,探索专业层面“嵌入式”混合所有制办学创新,与山东太古飞机工程有限公司共同构建“课证融通”课程体系,实施基于民航维修人才特点的“学历+技能+执照”的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吸引海航、东航、AMECO等大型航空公司来校设立员工招聘基地。

“军民融合”深化合作育人,作为省内首所定向培养士官院校,学校与北海舰队、东海舰队联合,实施学校、军队和政府三方联动的“三维”、培养军事素质和职业技能为轴心的“两轴”的“军民融合”合作育人模式。第一届政治素质过硬、业务技能精良的士官生已顺利毕业入伍。2019年新增联勤保障专业定向培养士官专业。

4.稳步多元推进人才培养双证制

落实开展1+X证书制度试点,首批试点汽车运用与维修、物流管理专业1+X相关体系融入培养方案;深入推进课证融通,海运类海船船员适任证书,航空类CCAR147民用航空器维修执照,实现“学历+技能+执照”;稳步实施领军企业职业认证,信息类专业实施行业领军企业华为系列证书的考取。

绍兴

台州职业技术学院:

落实《实施意见》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实施意见》要求,结合区域人才需求调研,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在修订过程中要对接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对接相关职业标准,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和地方产业优势,系统化设计专业培养目标体系,确立成果导向培养规格。

一、目标优化的实施步骤

(1)统一思想,形成成果导向的教育理念。

(2)定义内部和外部需求:内部需求主要指教育教学规律、学校的办学思想、办学定位、人才培养定位和学生、教师两个教学主体。外部需求是指宏观层的国家和社会,微观层面的行业、企业用人单位

(3)开展多向度调研和多方研讨:采用文献与政策研究、问卷调研法或个人访谈等对政府、行企、校友、学校、学生等多维度开展人才需求调研与分析。通过分组研议和专家审定的方式,集思广益开展讨论。

(4)校级层面:由学校的教务处拟定校级培养目标与核心能力,并经校学术委员会审议通过。

(5)专业层面:各专业根据校级的培养目标与核心能力框架,结合专业办学特色、设置专业培养目标和核心能力指标。

二、重构专业课程体系

1.课程设置要点

根据“指导意见”精神,本着“育人为本、标准引领、遵循规律、完善机制”的设置原则,我校2019级的专业人才培养课程设置有三个重要变化:一是进一步加强“一二三课堂”育人体系建构,强化立德树人,健全德技并修的育人机制。在第三课堂中增加了生活劳动实践课,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卫生习惯,并作为必修课,计2学分。二是明确相关学时安排,严格按照文件要求,保证教学周数、规范学时数。将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证要求作为顶点课程融入专业核心课。三是开齐开足公共基础课,目前我校公共课总计828个学时,主要是加强军事课、体育健康类、人文艺术方面的课程,较修订前,增加了70多个学时,占比由原来的1/4上升到现在的1/3。

目前,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的基本结构中,公共课占比30%,专业课60%左右,通过学生自主创新、技能大赛、多样式社会实践等学习方式构成的第二、第三课堂占比10%。其中专业课中的选修课占比基本都超过了40%,实践课不低于50%。学校还积极引入优质MOOC,加强数字化资源建设,目的是打造专业、学生可选择的菜单式课程体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德技并修,全面发展。

2.公共基础课设置

本着“立德树人、全面发展”的设置原则,将公共基础课分为7大模块,打造“公民素质+通用技能”的公共课课程体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有责任力的良好公民。其中,在思政类课程中加强劳动教育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体育课程将阳光晨跑纳入必修课,计2学分;科技工程类中,2019年学校开设了人工智能导论课程,替代原有的大学生计算机基础课;将外语作为公选课(限选课),进行模块化教学,并根据学生的需要,开设口语课、专业英语、旅游英语、商务英语等实用课程。

3.专业课设置

本着“立德树人、全面发展”的设置原则,专业课分为4个模块, 面向职业岗位群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强化学生职业素养养成和专业技术积累,对接产业需求、职业标准与生产过程,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专业平台课:为后续专业课学习奠定必要基础的课程,确定为4~6 门,尽量安排在 第1~3 学期完成教学任务。必修专业核心课:按照相应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确定6~8 门专业核心课程。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内容替代部分专业核心课,以capstone课程的方式开展书证融通,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岗位能力。

4.1+X书证融通课程

根据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的《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的通知要求,学校经过深入学习与研议,确定了1+X书证融通课实施办法。一是将1+X证书作为顶点(Capstone)课程纳入专业核心课;二是修订课程标准、实习标准、实验室建设标准等一系列教学标准,适用1+X书证融通要求;三是打造标准化评价机制,确保X任务完成;四是在现有弹性学制的基础上新建校内学分银行,并积极对接国家学分银行。

5.创设课程地图

课程地图(Curriculum Mapping)在形式上表现为一张关联培养目标、学生核心能力、课程规划以及职业生涯发展需求等核心要素的逻辑关系图表,在实践中呈现出系统性、导向性、可视化和动态性的基本特征。课程地图为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提供向导;帮助教师优化课程体系,使教师了解课程所在位置及目的,从而更好地设置课程并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促进专业持续改进,帮助课程的规划者宏观地审视课程分布、课程彼此和毕业要求直接的关系。

浙江信息工程学校:

多向选择,四课联动

一、构建基于选择性的人才培养系统框架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原则,学校努力构建基于选择性的人才培养系统框架——“两阶段两方向”(两阶段:第一学期和第四学期;两大方向:就业、升学)。具体操作如下:按照专业大类进行招生,第一学期期末根据学校标准和个人意愿选择专业,同时选择发展方向——升学或就业。如果选择高职高考升学方向,课程重点在于强化文化基础,注重与高职院校专业课程的衔接,技能方面达到中级工职业技能,取得中级工职业资格证书。如果选择就业方向,强化专业技能,注重个人发展和企业岗位能力的培养,在高级工学习阶段注重高级工的技能和专业知识的衔接、突出产教融合的项目课程设置。

二、对接区域发展,探索专业课程体系

基于选择性的人才培养系统框架,充分考虑社会和地区经济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要,以及企业岗位对技能、知识的实际需要。学校积极探索专业课程体系的思路:以培养职业能力、工匠精神为主线,加强学生两方面的能力培养:一是从事实际职业活动能力,二是在职业岗位上创造性地实施任务的职业发展能力。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四大课程为载体的课程体系——基础学习课程+职业资格课程+企业岗位课程+个性发展课程。

基础学习课程——解决同等学历和专业基础能力培养;职业资格课程——解决职业普遍要求能力的培养,由将定部门根据国家职业资格鉴定技能等级;企业主导课程——解决企业突出要求能力的培养,由企业鉴定;个性发展课程——解决个性发展和社会能力培养。从而实现课程融通职业资格证书、对接岗位生产要求、助长个性兴趣培养、引导终身发展学习的目标。

三、构建四维一体的学习环境

为了将课程体系得到更好的实践,我校进行专业试点,建设“企业岗位现场+学校实训基地+学校技术工作坊 +职业能力中心”的“四维一体”学习环境,重点开发“模块化课程+一体化课程+技术发展课程+自由选修课程”四类课程,分别培养职业岗位综合能力、专业技能应用能力、职业发展能力、个性发展能力,提升技能人才培养的质量。

第一,企业岗位模块化课程。对接本专业学生就业的典型企业,确定典型工作岗位,明确典型工作任务。通过分析典型工作任务的知识点、技能点、职业素养点等建构教学项目。教学分为四个阶段,即企业生产认知、岗位任务认知、工学一体化项目教学、企业岗位任务实践,体现产教融合、校企共育的教学过程。

第二,职业技能一体化课程。采用“项目制·工作式”体系构建课程内容。一是以生活生产中的实际产品为项目内容载体,以项目完成中相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因素形成思维导图式项目内容结构;二是以工作项目知识技能的相关性及内在逻辑进行分类和组织,形成“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的课程项目体系;三是本着“做中学、学中做”的原则,建立“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载体,以工作为标准”的教学生态,使学习者在行动中生成知识、经验和技能。学生通过对技术工作任务的学习,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的统一。

第三,采用工作坊模式开发技术发展课程。教师设计技术技能应用项目,学生通过研修答辩、实践制作、企业锻炼等形式,创新了人才的培养模式。

第四,开发个性发展课程。主要有创新创业、生活科技、传统文化、艺术欣赏、素质拓展五大方向,将专业教学和个性发展有机融合,将技术、兴趣、探索等集中于课堂,实现融会贯通。既促进了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学习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创造意识,提高了学生在合作、沟通、独立思考等的能力,体现快乐学习的氛围。

 

 

 

 


前一篇:地方 | 规范职业院校兼职教师管理,广东这样做!

后一篇:8月高招热点:高职填志愿、高职录取及征集志愿、高校学生资助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