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中本贯通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来源: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发布时间:2019-08-08    点击量:2411]

摘要

“3+4”中本贯通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3+4”中本贯通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本研究聚焦中等职业教育与应用型本科“3+4”贯通培养项目,通过对最早试行该项目的江苏省的实施情况进行深入调研、分析与总结,尝试探索建立适用于“3+4”中本贯通培养的新模式,真正实现本科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系统化培养。

一、江苏省“3+4”中本贯通培养现状

江苏省教育厅2012年发布《关于组织申报2012年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项目的通知》,在全国率先启动中等职业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育“3+4”贯通培养试点项目(简称中本贯通培养)。该项目的主旨是通过将3年中等职业教育与4年应用型本科教育有机衔接,统筹制定对口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训练贯通培养的教学体系,实现对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项目试点以来,受到了省内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应用型本科高校以及学生和学生家长的欢迎,规模逐年稳步扩大。试点项目数量由2012年的5个拓展到2018年的84个,计划招生人数也实现了由350人到2 885人的激增,显示出该项目巨大的社会吸引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在对省内部分参与“3+4”中本贯通培养项目的中职院校、本科高校深入调研后发现,各相关院校积极开展中本贯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探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与成果,然而也存在着以下几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1人才培养模式“各自为政”:中职与本科阶段简单叠加

部分参与项目的中职与本科院校仍然按各自原有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教学,或仅对原有课程设置进行简单的增、删、改,中职与本科“3+4>7”的优势叠加效应不明显,并导致出现以下3个问题。一是后续本科阶段学习困难,由于中职阶段原有课程体系中,对数学、物理等课程的要求较普通高中低,学生数理基础较为薄弱,给本科阶段学习带来一定程度的困难;二是中职与本科两阶段原有课程体系中共同开设的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存在重复、断档、遗漏现象,无法帮学生构建起完整、系统的专业知识体系;三是本科阶段没有在原有中职学习的基础上继续提升学生已掌握的专业技能,而是分道扬镳、另起炉灶,重新确定不同的专业能力培养目标,造成对前段学习资源的浪费。

2人才培养过程“自说自话”:行业企业参与度较低

“3+4”中本贯通项目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要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必由之路。在当前“3+4”中本贯通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行业企业参与度普遍偏低,具体表现为,第一,招生专业的设置不够灵活。项目要求申报的中职院校需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且申报专业应为省级品牌特色专业或示范专业,从而将申报专业的范围局限在较小范围内,没有能够充分依据区域行业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真实需要进行专业的设置。第二,中职与本科院校参照既有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3+4”中本贯通项目的人才培养目标,没有能够根据行业企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设置人才培养目标。第三,在具体教学实施过程中,主要依靠中职与本科院校完成,行业企业深度参与较少,学校由于缺乏应用型人才培养必需的真实环境、真实项目,且专业教师自身工程实践能力较弱,导致人才培养质量难以保证。

3人才培养效果尚未“自证其成”:社会认可度有待提高

由于社会对职业教育认识偏差,认为职业教育是低层次的教育,毕业生从事的是技术含量较低的劳动密集型工作,加之“3+4”中本贯通培养是一个新事物,江苏省最早将于今年才有首届毕业生,社会对于该项目的认可度不高。以江苏省招考为例,要求考生中考成绩必须达到当地三星级高中的录取线才可报考,大部分达到高中录取线的考生,会选择普通高中学习,往往是学习基础较为薄弱的初中毕业生愿意选择“3+4”中本贯通项目,生源质量偏低,为后续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带来不利影响。

二、“3+4”中职与本科分段培养体系框架设计

针对上述“3+4”中本贯通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借鉴工程教育改革理念,提出将中职与本科阶段教育全面打通,围绕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采用一体化设计原则,构建“一个核心、两个导向、三方协同、四项重点”的人才培养体系框架,如图1所示,系统实施中职与本科7年一贯制培养。

“一个核心”是指始终围绕学生能力培养与提升这一核心。中职教育的主旨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具备简单的专业技能,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本质要求是让学生掌握综合专业知识,具备解决相对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两阶段培养目标的共同点是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因而,实施“3+4”中本贯通培养,是让学生通过在中职阶段的学习,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对未来将从事的职业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培养浓厚的专业兴趣,在本科阶段持续提升专业综合能力。

“二个导向”是指以区域行业企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以学生个体成长需求为导向,设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课程体系,实施课程教学,评价人才培养效果。

“三方协同”是指深度融合应用型本科高校、中职院校、行业企业各方优势资源,建立“行业企业引导、本科高校主导、中职院校主体”组织架构,三方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各显其优,协同推动试点项目的深入开展。其中,应用型本科高校牵头,负责协调、安排中职院校,行业企业参与承担相关工作;中职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体之一,负责参与人才目标确立、课程体系设置、课程内容衔接等,并负责中职阶段的全部培养工作;行业企业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的关键参与者,负责引导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的制定,参与课程建设、人才培养结果评价等,并在学生实习实训、毕业设计方面给予有力支持。

“四项重点”是指遵循人才培养规律,制定并实施符合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具体需要做好“找准培养定位、重构课程体系、实施教学改革、改进质量评价”四项重点工作,以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最终实现。

三、“3+4”中本贯通培养实施路径探索

根据“3+4”中本贯通项目的人才培养目标,参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提出从需求方——区域经济社会需求出发逆向设计人才培养方案、从供给方——中职与本科院校出发正向实施人才培养过程的逻辑线路,如图2所示。

第一,综合分析各主要办学相关方的利益诉求,确定学生在经过7年培养后将会从事的岗位(群),确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并将毕业要求分解细化为具体的、可执行的能力指标点;第二,根据中职、本科两个阶段的教学特点,结合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特征以及认知发展过程,将分解的能力指标点合理分配到中职与本科阶段,明确前三年、后四年各自需承担的能力培养目标;第三,建立指标点与课程对应关系矩阵,提出每一门课程、教学环节应承担的指标点培养要求,重新整合、梳理中职与本科阶段原有课程,并根据指标点、课程矩阵,重新构建7年一体化课程体系;第四,根据课程所承担的能力培养目标,提出课程建设标准,组织实施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的教育教学改革;第五,构建由多个办学相关方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对人才培养过程与结果进行评价,并将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反馈与持续改进,实现人才培养方案的不断优化。

上述“3+4”中本贯通培养逻辑路线中的每个环节之间都具有严格的前导后续关系,其中目标定位、课程体系、教学改革、质量评价4项工作是核心,对整体方案的实施与质量保证具有关键作用。

1找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

“3+4”中本贯通项目的人才培养定位是整个项目实施的指挥棒,决定了通过7年培养后,毕业生将会服务的社会领域和从事的岗位(群)类型与层次。为此,在项目申报伊始,就需要按照“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需要的职业能力→毕业生应具备的毕业要求”这一主线,充分依托行业背景与资源,深入了解现阶段区域内行业企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合理预测未来5~10年内行业人才需求变化趋势,同时结合办学定位与学科专业优势、历届毕业生与校友的反馈信息以及学生和家长对未来的职业愿景与期望,综合分析确定人才培养生产线上的最终产品——毕业生的市场定位与产品规格。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对学生在经过7年贯通培养、5年左右的职场训练后将会达到的职业层次与取得的职业成就进行总体描述,毕业要求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参照工程教育中对毕业生应具备的能力大纲要求,结合行业标准与职业标准,对毕业生毕业时应具备的通用能力与专业能力进行具体描述,是对人才培养目标的细化与分解,要全面支撑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2设置有机衔接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课程设置与学分分布计划,决定了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为了确保项目的人才培养质量,需要围绕统一的人才培养目标,打通中职与本科阶段的课程设置,重新构建7年有机衔接的一体化课程体系。

提出“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结构,即设置通识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和个性化选修平台,每个平台又划分为若干课程模块。其中,通识教育平台承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以及夯实学生数理分析、语言表达、英文阅读理解等通用知识与能力的重要作用;专业教育平台负责传授学科专业基础知识、训练基本专业技能以及提升专业综合素养;个性化选修平台旨在引导学生根据个性特征与专业特长,自行选择部分课程模块,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提高与拓展训练。

在构建课程体系时,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是目标性原则。中职与本科阶段的课程设置要始终围绕共同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一方面,要将毕业生应具备的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培养等融入课程体系;另一方面,要细致梳理、整合原有课程内容,根据课程、能力指标点对应矩阵,明确各阶段设置的课程及其教学目标,确保每一条毕业要求分解的指标点都有具体的课程(模块)对应。二是系统化原则。学生中职阶段学习是本科阶段学习的基础,而本科阶段学习是中职阶段学习的拓展与延伸,因而需将两阶段都按照的“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结构,以各自承担的学生能力指标点要求为依据,设计每阶段的课程体系,实现基础知识传授、专业能力培养的进阶式提升。三是模块化原则。模块一般是指具有明确能力培养目标、内容相对独立、易于重组的课程内容。根据能力指标点要求,设置对应的课程模块,梳理整合课程模块的教学内容,合理设计模块间的接口,形成课程模块相互支撑、课程内容相互衔接的模块化课程体系结构,更易于在中职与本科阶段的灵活实施。

3实施基于OBE理念的教学改革

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既有别于技能型人才培养,又有别于研究型人才培养,要求学生在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基础上,重点强化专业能力训练,具备扎实的工程实践能力。实施基于OBE理念的教学改革,是指进行成果导向、能力本位的课程改革,从学生获得的能力出发,确立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变革课程考核评价方式,实现学生专业能力由单一到综合、由简单到复杂的螺旋式提升。

在进行“3+4”中本贯通项目的OBE教学改革时,要规范课程建设要求,制定课程教学大纲模板,统一学时、学分计算办法,根据课程承担的能力指标点要求,明确课程的学习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考核评价等。在确定教学内容时,要将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及时融入课程教学,并从行业企业选择若干真实且难度适当的项目,充实到课堂教学与实践训练中,建立完整的项目化教学体系,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在组织课程教学时,除了传统的课堂讲授形式外,还应尝试在生产服务一线现场教学、小班化讨论式教学、翻转课堂教学等多种方式,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对真实的职业环境与岗位要求有更为直观的认识,并在教学过程中训练提升交流沟通能力、语言表述能力等职业通用能力。课程的考核评价方式是课程教学组织与学生学习过程的风向标,是对课程最终学习效果的评价。因此,需要针对课程教学目标设计重点考核学生能力达标与否的评价指标,改革单一的卷面考核方式,加大过程考核比重,全面考核学生能力提升情况。

4构建适用于人才培养定位的教学质量评价与反馈体系

“3+4”中本贯通项目是要培养出行业企业实际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毕业生究竟是否是合格产品,是否具备了承诺的知识、能力与素养,须由主要利益相关方进行质量评价与反馈。一方面,本科高校作为项目的牵头院校,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构建7年一体化的教学质量评价与反馈体系,建立主要教育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规范日常教学行为,并负责监督中职阶段的教学组织过程与效果。另一方面,在构建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时,要重点依托行业企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并及时将相关评价反馈至对应的教学环节,实现人才培养过程的持续改进,让毕业生真正具备职业人基本的素质与可持续发展潜力,在进入企业后尽快地成长为企业的技师、工程师。

四、“3+4”中本贯通培养的保障措施

应用型人才培养是一个需要学校、行业企业等多方参与的系统工程。在“3+4”中本贯通7年一体化培养过程中,除了做好人才培养框架体系的设计与实施,还要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支撑与保障。

1建立校企长效合作育人机制

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决定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高低。然而,如何吸引、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一直是校企合作中的难点。要想建立长效、良好的校企互动机制,必须保障合作企业的根本利益,要从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出发,为企业的人员招聘、员工培训、技术服务等方面提供有力支撑,确保合作企业的利益最大化,吸引行业企业优势资源集聚到人才培养工作中,以聘任产业教授、共建实验室、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等具体措施为抓手,使校企合作深入、扎实地开展,建立形成校企良性互动机制,最终实现学校、企业、学生多方共赢的良好局面。

2改革招生录取方式

招生录取策略决定了将要培养的“原材料”的品质与特性。“3+4”中本贯通项目设立的目标是培养既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又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在招生时,通过恰当的考核方式,遴选出具有良好文化基础和较强动手能力的优质生源进入项目培养。“3+4”中本贯通培养包含两次招考录取,一次是学生初中毕业后进入中职阶段的招生考试,第二次是学生由中职阶段进入本科阶段的转段升学考试。通过调研江苏省“3+4”中本贯通项目的招考录取政策发现,现行的招考方式基本以理论考核为主,主要考核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无法考核出学生是否具备现场工程师应有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等潜在素养。因此,中职与本科两个阶段的招生录取考试,均需在理论考核基础上,增加对职业技能证书、实际操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的考核,灵活采取口试答辩、现场操作、提交作品等多种形式,切实挑选出契合项目培养目标的优质生源。

3优化学生管理体系

将学生中职阶段和本科阶段的学习进行统筹规划,建立7年一体化的学习辅导与咨询机制。在中职阶段入学伊始,由本科院校牵头、中职院校参与,联合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向学生及学生家长解读人才培养方案,让其明确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了解未来7年中每一年的学习目标与学习要求。同时,在每一门课程上课前,任课教师都要向学生详细解读课程教学大纲,让其了解每一门课程的学习目标、学习要求与学习效果,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此外,还需设立两阶段统一的综合测评体系,将学生在中职阶段取得的荣誉称号、学分绩点、竞赛奖励等,纳入本科阶段综合测评考核体系,完整记录学生学习全过程。

4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要想培养出合格的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打造一支“双师双能型”的师资队伍是重要的前提。由于“3+4”中本贯通项目融合了行业企业、本科高校、中职院校三方资源,因而,可以尝试建立多元混合结构的师资队伍。一方面,依托项目的实施,聘请行业企业骨干专家为兼职教授、校外指导教师等,充分发挥其职业优势,为学生开设专业导论课程、指导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论文)等,训练学生准职业人基本素养;另一方面,在校内选择实践动手能力较强的教师参与到项目中,并引导其通过赴企业实践、参与企业技术创新项目等,提升工程实践能力,尽快成长为适应于人才培养要求的优质师资。

“3+4”中本贯通教育是我国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过程中重要的突破与尝试,作为教育模式改革中的新事物,需要以人才培养目标为根本出发点,进行持久、深入的研究与探索,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广受行业企业欢迎的应用型人才。

本文摘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年第14期,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前一篇:如何跨学科培育中职生语文核心素养

后一篇:中职文化课教学误区及改进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