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伟:新时代中等职业教育需要高水平发展

[来源: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发布时间:2019-06-05    点击量:6468]

摘要

聂伟:新时代中等职业教育需要高水平发展

聂伟:新时代中等职业教育需要高水平发展

原创: 聂伟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1周前

 

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作为对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新的方向性规定和更高要求,既强调要坚持高中阶段教育职普比大体相当,又指出要在此基础上提高发展水平,实现由追求规模向提高质量转变;反过来,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也是保持高中阶段教育大体相当的有效举措和坚实基础,只有发展水平提高了,才能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的吸引力,落实大体相当的政策要求。

◆ ◆ ◆ ◆

一、中等职业教育功能是多元的,要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加突出的位置

从教育外部来看,我国经济社会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中等职业教育承载了诸多地区发展责任,所发挥的作用是基础性的,功能是多元的,需要巩固发展、高水平发展。

助力脱贫攻坚,中等职业教育较其他各级各类教育最为有力

相关研究也证明,从教育收益率值来看,职业教育相对于初中、高中教育收益率,尤其对中等收入以下的贫困农户而言,作用力是最大的。从理论上讲,与其他类型和层次教育相比,中等职业教育在脱贫攻坚中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基础教育主要传授人基础文化知识,满足识字需求和思维训练,较少涉及谋生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高等教育(包括专科高等职业教育),无论是经济成本,还是时间成本都较为高昂,贫困人群难以负担;而中等职业教育成本低、时间短、见效快,能获取谋生和就业技能,最适合贫困地区人群脱贫。从实践中看,在助力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中,中等职业教育一方面为诸多贫困家庭子女提供了免费的中等职业教育机会,使他们享有平等的人生出彩机会;另一方面通过为各类人群提供丰富多样的、适合地方产业发展需要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家庭劳动力技术技能水平,增强贫困家庭脱贫致富的造血能力,实现“一人有技能、全家能脱贫”。

服务乡村振兴,中等职业教育培养了大量实用技术人才

我国新生代农村劳动力“轻农、去农、离农”现象较为严重,造成农村空心化、老龄化问题越发突出,人才成为制约乡村振兴的瓶颈性因素,急需要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中等职业教育一方面直接开设了32个农林牧渔类专业,以及其他一些与农村、农民和农业相关的交叉专业,培养乡村振兴所需的专业人才和新生劳动力。为扶持涉农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从2009年秋季学期起,我国开始对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在籍一、二、三年级在校生中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逐步免除学费。另一方面,中等职业学校办学的触角深入到农村地区,尤其是县级职业教育中心和乡镇职业高中与农民有着天然的鱼水联系,灵活采用现场教学、远程教学等多种方式送教下乡,把技术技能送到田间地头和养殖农场,加速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技术人才队伍,使他们能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

供给新增劳动力,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有效补充了劳动力短缺

《方案》重申了十九大报告精神,明确要求“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在高中教育阶段,新增劳动力主要依靠中等职业学校培养而非普通高中。当前我国老龄化问题越发严重,劳动年龄人口抚养比逐渐提高、负担逐渐加重,急需补充年轻劳动力,而年轻劳动力的来源主要是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在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一线新增从业人员70%以上来自职业院校毕业生。按照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每年的毕业生规模推算,新增从业人员大多数是来自于中等职业学校。大规模的18岁左右的中等职业学校应届毕业生源源不断地进入劳动力市场,有效改善劳动力市场的年龄结构,有力缓解了劳动年龄人口的不足。

稳定就业市场,中等职业教育供给了大量高素质劳动者

我国已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体系,中等职业教育、高职(高专)和本科三个层次的应届毕业生每年达1 200万人以上,就业压力巨大。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就业率连续10年保持在95%以上,有力提升了青年的就业水平,为年轻群体充分就业、高质量就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单从就业率这一指标来看,中等职业学校均高于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和本科院校。中等职业教育提高了劳动年龄人口就业的基数和比例,对稳定就业市场发挥了巨大作用。同时,中等职业教育使新增劳动力普遍能掌握一技之长,向劳动力市场源源不断地输送着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劳动力素质的不断提升,也推动社会全要素生产率不断提高。

◆ ◆ ◆ ◆

二、中等职业教育是优化教育结构,推动教育改革创新的突破口和着力点

从教育内部看,中等职业教育是优化教育结构,推动教育改革创新的突破口,是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基础。

中等职业教育是实施教育分流的重要途径,是完善国家教育体制的需要

教育分流一般有小学后、初中后和高中后三级。20世纪我国实施“三级分流”的教育体制,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逐渐普及,第一级分流逐渐消失,成为初中后和高中后“两级分流”。分流层级的提高,既是国民受教育水平提高的外在表现,也是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必然结果。初中后是重要的教育分流节点,但又具有争议。即使是在职业教育较为成功,实施初中后分流双元制的德国,也是如此。反对观点认为过早对青少年分流,违背人的成长规律,不利于人的个性挖掘和全面发展,但也很难拿出科学的证据来证明初中后分流造成的弊端以及推迟分流的益处。初中后分流虽遭非议,但仍在不少国家实施。OECD统计数据显示,德国中等职业教育占高中阶段教育的比例为49%,与普通高中规模大体相当;OECD国家这一比例平均为46%,欧盟21国则为53%。可以看出,中等职业教育是世界主要国家教育分流的重要载体,在国家教育体制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丰富了高中阶段教育形态,推动高中教育多样化和可选择

无论从招生数还是在校生数看,中等职业教育都占我国高中阶段教育的半壁江山,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迥异于另一部分——普通高中。近年来,普通高中积极探索多样化发展,取得了一些试点成绩和成功案例,但不管是普职融通高中、综合高中,还是学科创新高中、国际高中和艺术体育特色高中,都还要参加高考,都要用高考“一把尺子”来度量学生的成绩。过程培养实现了多样化,但考核评价还是单一化,终究还是难以实现“多样化”和因材施教。而中等职业学校开设了321个专业,设置了927个专业方向,有丰富的教学内容供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择,这是普通高中教育无法比拟的,如此大量的专业设置为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因材施教提供了基础和可能。中等职业教育的存在,打破了普通高中教育的铁板一块,使高中阶段教育呈现出多样化和可选择。

探索教育改革发展规律的试验田,形成多元人才培养和评价机制

当前在教育分流过程中,仅以学生考试成绩作为评判标准,唯分数、唯升学等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明显,学生评价单一化,人才选拔简单化。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气质禀赋、兴趣爱好和智能结构,应给予不同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从这方面讲,中等职业教育提供了不同于普通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式,提供了区别于知识评价的另类人才评价方式,推动人才评价和选拔多元化,是探索教育改革和人才评价的理想研究对象。多年来,中等职业教育在教学中注重实习实训,侧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在评价上,侧重技术技能水平评价,开拓出一条不同于学术人才培养和评价的道路。但这种评价机制尚未走出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尤其是本科)选拔和评价人才仍依赖于高考,以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为主要考察内容,青睐于高中毕业生而轻视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归根结底,仍是人才评价方式固化和程式化的惯性使然。普通教育评价方式根深蒂固,职业教育评价方式尚未被大众接受。如何将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成果上移到本科层次,急需加强研究,完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实现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利于学生身心发展和健康成长

不可否认,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绝大部分来源于文化考试落后的初中毕业生,但给他们贴上差生的标签,予以全面否定,是不科学的,也是不人道的。人的智能结构是多元的,成绩不好只是文化考试标尺度量出某一方面智能的结果,并不意味着其他;只是提醒学生不要再选择学术性人才成长道路,可以选择应用型人才等其他更为多样的发展道路。东部沿海某发达省份对高中学生中考成绩和高考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在超过高中录取分数线20分以内的学生在三年后参加高考考上本科的比例很低,基本上不超过3%,有地市该分数段1 000多名学生无一人考上本科。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文化考试(中考)比较弱的学生不适合读普通高中,中等职业教育也许是其更适合的道路。中等职业教育提供丰富多样的专业选择、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摈弃以及学习方式的变革,学生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专业和学习内容,总能激发出某一方面的潜能,挖掘某一方面的特长,改变原有的学习状态和心理健康状况。不少“后进学生”进入中等职业学校之后变得阳光了、自信了,便是最好的证明。他们在中等职业学校发现了自己的特长,找到了适合自己成长的路径和发展空间,重新认识了自我、定位了自我,从而实现了自我跨越。之所以说中等职业教育不可或缺,需要高水平发展,既可以从上述重要性来讲,还可以反过来思考:如果没有了中等职业教育,会是什么样子?人们在批评中等职业教育质量低下的时候,往往只看到了眼前的表象,而没有看到背后的生源基础,这对中等职业教育及其工作者是不公平的。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过程的考察以及纵向的比较来看待和评价中等职业教育,而不能横向比较,求全责备。高中阶段教育已经普及攻坚,如果没有了中等职业教育这一分流机制,600万左右不善于学习文化知识的学生就会涌入普通高中。这对高中学校而言,将会是灾难性的。首先带来的是高考升学率的下降,这部分学生不但很难考上大学,而且扩大了考生的群体,拉低了升学率。这也是个别地方积极支持“职普大体相当”政策不愿言明的动机。其次,高中日常学生管理难度会大大增加,到高中后这部分学生将会更加压抑、更加叛逆,给学校正常教育教学和学生管理带来巨大挑战。再次,高中将被迫进行多样化改革,增加教育供给的多样性和可选择性,实施多元人才评价方式,以适应学生复杂多样的个性特征和多元需求,无论是教学成本,还是管理成本都会大幅上涨。就学生个体而言,数量庞大的文化知识学习能力较低的初中学生被推到同样学习轨道、学习节奏更加紧张的高中生活,三年的课业任务要在一年半甚至一年内学完,对他们而言是残酷的折磨和致命的打击,会摧毁这些孩子的一生,使他们无法再建立起自信*面对未来的学习和生活。

◆ ◆ ◆ ◆

三、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需要多方发力,形成合力

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受内外部因素的共同影响,同时也积极作用于教育内外部。要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既需要内部积极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也需要外部利益相关者给予支持,营造友好的、有利的发展环境。

推动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达标,提供“合格的”教育和培训

就中西部地区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条件的现状来看,距国家《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的很多指标要求上仍有较大差距。近些年,随着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数量的减少和各地中等职业学校布局结构的调整,生师比、生均占地面积(建筑面积)等生均指标达标情况有所好转,但双师型教师、兼职教师等影响学校办学的关键因素,问题还很突出。《方案》要求到2022年,职业院校教学条件基本达标。这个要求更多地是针对中等职业学校。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只有学校的办学条件达标了、合格了,才能提供合格的教育和培训,在此基础上再提高发展水平。达标、合格应该是提高水平的基点和基础。

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待遇,激励人人尽展其才

技术技能人才的待遇和社会地位,是影响职业教育吸引力的终极性因素。《方案》明确提出“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待遇水平”,与2018年中办国办《关于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意见》和国务院《关于改革国有企业工资决定机制的意见》等文件的精神一致,要改革人才评价方式,破除唯学历、唯论文等对技术技能人才不利的因素,给职业学校毕业生以平等的竞争机会,努力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待遇和社会地位,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社会环境。2019年初,北京市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首都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在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待遇等方面提出了诸如“落户”等方面的实际举措,起到了很好的风向标作用。

精准服务区域发展需求,实现功能多样化

中等职业教育的生命力在于能适应不同的地方发展需求,精准服务区域发展。贫困落后地区的职业教育要在精准扶贫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助力地方脱贫攻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上,不让一个地区、一个民族和一个人掉队。农村职业学校和涉农专业,应积极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为广大农村培养以新型职业农民为主体的农村实用人才,建设农村人才队伍。发达地区中等职业学校要积极“走出去”,服务于一带一路倡议,打造中国职业教育的品牌;同时,积极参与东西协作计划,助力落后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和质量提升,为当地培养适用的产业人才。有驻军地区或具有相关条件的学校,应积极参与军民融合,做好面向现役军人和复转军人的教育培训,提升部队战斗力。深度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的中等职业学校,在控辍保学、提高义务教育巩固水平上也要积极发挥作用,劝返适龄儿童入学、帮助学业困难学生按规定完成义务教育阶段学习,接受职业技能培训。有条件的中等职业学校,还应该发挥学校的资源优势、专业优势和师资优势,贡献于劳动教育,与中小学合作开展劳动教育和职业启蒙教育,将职业教育向前延伸到基础教育阶段,推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相互融合。功能多样是中等职业学校选择发展方向和确定发展路径的前提,在各种发展路径探索和功能发挥试误的过程中,寻找适合自己的最优发展路径。

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畅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渠道

《方案》再次强调了十九大精神,要求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进一步明确了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关于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以及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定位和发展路径,扩大对初中毕业生实行中高职贯通培养的招生规模,探索长学制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打破技术技能人才成长天花板,给每个人都能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在培训上,明确了职业学校应该面向在校学生和全体社会成员大规模开展培训,推动育训结合,完善职业学校功能。培训既是学校的法定职责,也是职业教育的应有之义。培训包括学校培训、职业培训组织、企业培训以及培训评价组织等相关方,大致勾勒出培训的体系构成,各类培训应该具有不同的发展路径和功能定位,以错位发展,构建培训的体系生态。

科学配置中等职业教育资源,实现效益最大化

加强中等职业教育资源的省级统筹力度,推动区域资源配置优化合理,做大职业教育资源,做强优质资源。发达地区要积极调整中等职业教育资源布局,根据地方产业发展规划、人口数量以及职业教育发展状况,合理布局区域内学校的数量和开设专业,避免专业趋同和学校同质化发展,激发学校办学活力,提高学校服务能力。同时,要发挥资源的外溢优势,向中西部辐射,降低东西协作和对口帮扶的重心,帮助中西部贫困地区建好办好一批县域职业教育中心,对中西部尚未设立中等职业学校的区县,帮助其在当地高(初)中学校内建立职业教育班,开设适合地方产业发展需要的专业。贫困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重心应放在中等职业教育,扩充中等职业教育资源,地市州至少要办好一所中等职业学校,满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的需要。

无论是从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来看,还是从教育改革创新和高中阶段教育发展需要,抑或是学生个体成长分析,中等职业教育都是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可以说,中等职业教育是教育生态系统中一朵美丽的花,尽管可能没那么绚烂和芬芳,但没有了它,教育生态将是不完美的、呆板的、缺憾的。为此,我们应多方发力、共同努力,积极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由追求规模转向提高质量,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的现代化水平,服务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需要,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优质人才资源支撑。

 

本文摘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年第7期,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前一篇:石伟平,郝天聪:产教深度融合 校企双元育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解读

后一篇:关注 | 下好职教大棋 看各地如何出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