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教育个人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来源: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发布时间:2018-08-30    点击量:1542]

摘要

中等职业教育个人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推荐:中等职业教育个人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陈志芳 沈有禄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1周前

中等职业教育

个人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陈志芳   沈有禄

中等职业教育个人需求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具体各自的贡献度如何目前鲜有研究。本研究调查某市3235名初中毕业生的毕业选择发现,中等职业教育个人需求不足(仅为四分之一)。影响中职教育个人需求的因素主要有稳定性、学习基础、城乡地域、他人建议、教育意愿、教育收益、家庭情况等,各因素的影响程度依次降低。中职教育个人需求的最大、最直接的动力是改善自身和家庭的经济状况,另外,学习、地域、他人建议、教育意愿、教育收益、家境情况等对中等职业教育个人需求起重要影响作用。因此,应提高中职教育回报率,提高中职生源和教育质量,树立正确的中职教育观念,以提高中职教育个人需求。

一、中等职业教育个人需求及其影响程度分析

本研究共发放了3960份调查问卷,《中等职业教育个人需求及其影响因素调查--以某市为例》,回收有效问卷3235份。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将中职教育已有研究中的影响因素都涵括在内,再通过问卷调查法和实地访谈法对全市中等职业教育个人需求现状,需求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程度进行调查。在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利用因子分析的初始解筛选出某市中等职业教育个人需求影响因素,从而体现了该市的需求现状。再运用最大方差法综合得出主要的公共因子及其影响系数,即得到影响程度的大小排序。

在3235位调查对象中,毕业后选择普通高中的同学共有2097位(占比64.8%),选择中职教育共有818位(占比25.3%),普职意愿比例为2.56:1。选择直接就业共有320,占比为9.9%。选择普通高中教育中选择重点高中共有1185位(占比36.6%),选择一般普通高中共有912位(占比28.2%),均高于选择中职教育的比例(25.3%)。可知,某市中等职业教育个人需求不足,生源流失情况较为严重。

二、研究发现

(一)该市中职教育个人需求不足

该市的初中毕业生选择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比例仅为25.3%,普通高中教育招生数与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数的相对比例为2.56:1。另外,中等职业教育个人需求不足还表现为高中教育生源的流失,而这部分流失的生源无缘与普通高中教育,基本等同于中职教育的生源。2012-2013学年该市初中毕业生中有25048名进入中等职业学校,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的为14176人,占毕业生总数比重为22.60%,远高于毕业前的意愿。说明该市中等职业教育吸引力不强,整体生源质量差,从而沦落为学习基础差的初中毕业生的收容站。

(二)选择中等职业教育的毕业生,主要是非独生子女,多数来自农村及乡镇

选择中等职业教育的初中毕业生共有818位,男性为451位,女性为367位,男女比例为1.23:1。独生子女占28.6.5%,非独生子女占比为71.4%。他们多数来自农村或乡镇,占比为89.4%,父亲职业主要是在外务工(36.36%)或从事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18.23%),母亲的受教育程度主要是初中及以下(64.3%)。

(三)中等职业教育个人需求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影响该市中等职业教育个人需求的影响因素主要有稳定性因素、学习基础、城乡情况、听取建议情况、教育收益影响和家庭情况,他们的影响系数分别是13.111%、10.625%、9.991%、8.618%、8.582%、8.432%、7.374%。

这些因素的具体化表现,如稳定性因素中有接受中职教育的经济支付能力和教育期望;学习基础,包含学习成绩、学习兴趣和学习努力度等;城乡情况,主要是指家庭和学校地址所在城乡情况,以及学校是否是重点初中;听取建议情况是指初中毕业生听取他人建议程度;高中教育意愿,主要是指继续就读高中教育意愿是否强烈,如果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是否会遗憾;教育收益影响,是指经济收入或社会地位等对接受中职教育的影响。家庭情况,如母亲学历、是否为独生子女情况等。而高中学费高低、获取中职教育机会的难易度等是被剔除的不相关变量。

中等职业教育个人需求,更受到现实因素的影响,比如教育回报、学习基础和地域因素等影响程度较大,而传统观念和招生政策等因素的影响程度相对次之。初中毕业生看中教育回报,但是高中学费高低又是被剔除的不相关变量,由此可见,普通高中教育被主观赋予了更大的效益期待。而获取中职教育机会的难易度也被剔除,一方面说明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宣传工作非常到位,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中职教育招生门槛低。

(四)中等职业教育个人需求的最大、最直接的动力是改善自身和家庭的经济状况

家庭经济支持能力、中职教育的经济回报、希望工作偏稳定等稳定性因素构成中职教育个人需求的最大影响因素。中等职业教育个人需求、中等职业教育质量和中职毕业生的就业市场三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需求是起点,质量是核心,市场是导向。中职教育质量和中职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又决定了中职教育个人需求,由此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发展模式。对于个人而言,改善自身和家庭的经济状况构成中等职业教育个人需求最大、最直接的动力。

(五)学习基础和城乡情况对中等职业教育个人需求起重要影响作用

学习基础和城乡情况对某市中等职业教育个人需求结果的总体贡献率分别为10.625%和9.991%(仅次于稳定性因素13.111%),共同的贡献率为20.616%。现有较多研究结果表明,学业成绩对于中职教育选择有显著性差异。本研究发现,该市选择就读中职教育的学生学习成绩普遍较差,这与前辈的研究结果一致,但他们的学习兴趣、学习努力度和对自己成绩的满意度较高。王海燕(2013)和李兰兰(2009)认为学校地址等地域因素对中职教育个人需求存在显著性差异,但没有论述影响的具体原理,本研究也得出相同的结论,即家庭和学校地址等因素对中职教育个人需求存在显著性差异,需求毕业生主要来自村镇,就读非重点初中,家庭收入一般。原因在于地域的差异导致城乡教育资源的差异、是否重点初中的差异和家庭教育期望的差异。一般来说,学校地址、家庭住址是城市的初中毕业生,所享有的学校教育资料丰富、就读重点初中居多、学习成绩较好,家庭教育期望高,都希望去上重点高中或者普通高中;而来自村镇的毕业生,则反之。因而,虽然学生所享有的教育资源和初中教育类型并不直接决定其学习基础,但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这更加剧了地域因素和学习基础对中职教育个人需求的影响。

(六)他人意见、教育意愿、中职教育回报率和家庭因素对中等职业教育个人需求也存在一定的影响

中等职业教育个人需求还受到老师、亲友、父母等他人意见,接受高中教育意愿,中职教育回报高期待和家人因素的影响,各因素对中等职业教育个人需求状况的贡献率分别为8.618%、8.582%、8.432%、7.374%。老师、亲友、父母等他人意见对中职教育个人需求具有一定的影响,这在其他研究中,主要是笼统表述对中职教育的社会观念有偏差。

三、提高中等职业教育个人需求的对策建议

(一)提高中职教育生源质量

要提高中职教育个人需求,就要提高中职教育质量,就要从生源上进行把关提高,就要做好中职教育生源的引流和截流工作。引流:对学习基础尚好的初中毕业生在对比普通高中教育和中职教育后,引导其选择就读中职教育。截流:把直接流向劳动力市场的初中毕业生截流至中职教育。通过引流能直接提高中职教育生源质量,但对于截流的生源,需从加大村镇义务教育投入力度,提高村镇初中教育质量这一根本入手,因为中职教育需求的主体主要来自农村和乡镇,集中在乡镇和非重点初中学校。

(二)努力提高中职教育回报率

一方面,降低中职教育成本。政府应根据当地人均家庭收入、中职教育成本划定中职教育经费,制定差异化的中职补助标准,尤其是对家庭经济困难的贫困生倾斜。另一方面,提高中职教育就业质量。政府应出台、完善就业帮扶政策,鼓励中职毕业生创新创业,促进就业,提高就业质量,确保中职毕业生的就业薪酬待遇。例如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和工作室为中职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和平台,为中职毕业生创新创业提供技术指导和资金扶持。

(三)切实提高中职教育质量

首先,中职学校自身要寻求内涵式质量发展道路,在学校办学定位、专业课程设置、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就业服务和指导等方面,必须要努力主动迎合市场的需求,以市场为导向,以优质就业为目标。其次,教育部门要加大对中职教育的帮扶和监管力度,一方面要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力度,多给予政策指导帮扶。另一方面要对中职学校的办学资质、教学质量、学校管理、招生就业等进行有效监管,确保中职教育质量能满足经济社会对人才的招聘要求。另外,也要调动中职学生学习的内生动力和自信心,努力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多关注行业动态,以实力赢得好工作和高收入。

(四)加大宣传,树立正确的中职教育观念

将正确的中职教育观念通过各级各类主体,全方位多途径在全社会开展广泛宣传,形成有利于中职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首先,更正教育回报率认识:中职教育的回报率高于普通高中,在就业方面上,中职教育更具有优势。其次,更正中职教育观念,就读中职教育是中产阶级占社会主体地位的一种必然,是提高经济收入和改善家庭状况的有效途径。然后,加强中职教育免补政策和就业创业相关优惠政策的宣传,让初中毕业生及其家长消除经济方面的后顾之忧,通过接受中职教育习得一技之长,对中职毕业后的就业创业前景充满信心。最后,加强中职教育专业化、特色化、地方化的办学理念的宣传,使中职学校人才供给与经济社会需求相吻合。

本文摘编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年24期,敬请关注,转载请注明。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前一篇: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讲好用好思政课教材 扎实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进头脑

后一篇:改革开放40年我国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历史演进与未来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