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特色高水平职业院校建设的若干关键问题

[来源: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发布时间:2019-08-08    点击量:1956]

摘要

新时期特色高水平职业院校建设的若干关键问题

新时期特色高水平职业院校建设的若干关键问题

2019年2月13日,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开明宗义地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职业教育类型教育的定位,将对今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一、新时期职业教育改革的现实要义

当前,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不完善、制度标准不健全、企业参与办学动力不足、总体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不高、有利于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的政策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严重制约了职业教育健康发展。《方案》的出台对症施策,将为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奠定基础,其要义主要体现在3个层面。

 

在宏观层面,为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早日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必须要有相适应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要建立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到2035年转型为一个在全球竞争中拥有特别创新能力的经济体。这些目标的实现都必须以依靠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产业工人和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队伍,培养更多的大国工匠为前提。

 

在中观层面,现代职业教育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职业教育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突破口。《方案》是中央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重大制度设计,是通过推动职业教育发展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举措。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也明确要求:“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不断优化职业教育结构与布局”“集中力量建成一批中国特色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从顶层设计上更加清晰了职业教育在教育现代化中的重要地位。

 

在微观层面,现代职业教育是实现人的现代化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传统职业教育长期定位为层次教育,大大限制了受教育者成长和发展的空间,且过度聚焦于职业技能的培训,忽视学生“精神成长”的高层次需要。《方案》一方面通过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打通成长与终身发展通道,另一方面通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评价体系,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成才,给学生“适合的教育”。促进职业教育从最初的帮助学生掌握一门技能,到注重以技术技能培养为中心,强化职业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提高,成为追逐职业梦想的成才摇篮和实现人生理想的最佳手段。

 

 

二、新时期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总体要求

01办学主体的转变:从政府举办为主向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的格局转变

国际上,职业教育模式主要有学校本位、企业本位、校企合作、社会本位4种,我国当前以学校本位的职教模式为主。《方案》要求办学主体向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的格局转变,说明我国的职教模式将向企业本位、校企合作和社会本位的多模式转变。这一方面意味着政府部门的角色由“办”职业教育向“管理与服务”转变,企业将发挥重要的办学主体作用。另一方面意味着办学经费来源的多元化,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将迎来发展机遇。办学主体的转变对职业教育各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要求在政策上给予公办、民办、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同等重要的地位;其次,要求在制度上明确多元参与主体的“权、责、利”,保护其产权、利益和积极性;再次,要求在管理上加强过程监督和绩效考核,保障办学质量。

 

02办学目标的转变:从外延式扩展向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努力建成特色高水平的职业教育

当前阶段,职业教育转为注重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是外部经济社会发展和内部职业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方案》进一步具体提出要“建设50所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150个骨干专业(群)”,表明建成一批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和专业已经成为新时期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特色高水平的评价指标应该包括:在特色方面,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有特色,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有特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高,师资队伍有特色,国际合作有特色,校园管理与文化有特色;在高水平方面,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水平高,具有国际化视野,同国内国际同类院校相比水平高。

 

03办学定位的转变:从参照普通教育模式的层次教育转为类型教育

《方案》把职业教育定位为与普通教育类型不同但同等重要的类型教育,从根本上理顺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关系,标志着现代教育体系在顶层设计框架上已经形成。

 

办学定位的转变从两个维度上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在纵向维度上,职业教育要形成独立完备的层次结构,在现有中职、专科职业教育基础上,还要有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以及专业型研究生层次的人才培养,满足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培养高层次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需要。在横向维度上,与普通教育和职业培训体系相互融通、互为补充。与普通教育融通是为了满足多样化成长成才的需要,与职业培训体系融通是为了满足职前职后一体化、终身学习的需要。

 

三、新时期职业教育改革背景下建设特色高水平职业院校的关键问题

高职院校如何在深刻理解《方案》提出的现实要义和总体目标基础上,对照《方案》的具体要求和设置路径,从自身实际出发,提出切实可行的策略,并大胆开展具体创新实践,早日实现特色高水平的建设目标,将成为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的中心工作。结合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趋势和《方案》中提出的新理念、新措施,针对与高职院校发展密切相关的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1+X证书、“双师型”教师、职业培训等若干关键问题开展深入探讨。

01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高职院校实现跨越式发展一个重要的新途径

《方案》提出要“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把职业教育本科层次实践从以往的“探索”上升为“试点”,更加凸显深入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必然性,主要是通过择优挑选部分高职高专升格来实施。那么,在当前的背景下,以高职院校升格的方式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有其新定位和新使命。

 

1.高职院校成为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的新定位

在人才培养层面,按照“十九大”报告精神,新时期职业教育要培养“三型三精神”,即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且具有工匠精神、敬业精神、劳模精神的人才,培养目标要从学科专业性向社会职业性转换、从技术技能型向高素质技术技能复合型人才转换,并区别于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普通本科院校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区别于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职专科院校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在高校开展技术研究的功能上,职业本科应该重视地方产业发展研究,助力于契合技术技能人才储备与地方经济发展相适应。职业教育本科应该重视技术教学研究,让技术教学研究指导教学实践,发挥技术教学研究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作用,有效推进技术教学实践、技术教学研究、技术研发的协调发展。在高校服务社会、传承文化的功能上,应牢牢把握职业教育的地方性特征,以政校行企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为载体,使职业教育本科成为引领地方产业发展的创新高地和地方文化传承发展的基地。

 

2.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的新使命

通过对《方案》全文深入分析来看,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不是职业教育改革的目标,而是作为完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实现职业教育特色高水平发展的一个新的重要手段。入选试点对普通高职院校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个重大机遇,但是我们认为高职院校在理解上不能有偏差,无论是否入选试点,都要保持定力,坚持内涵式发展,早日建设成为特色高水平职业院校才是根本任务。当前高职院校升格基本只面向民办高职,但是从新使命的角度看,以后不论公办还是民办,只要办学有特色、条件有保障的高职院校都可以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最终在纵向上实现专科、本科、专硕、专博等学历层次上连续,通过打通人才成长通道和学校发展路径促进高职院校的特色高水平发展。

 

02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新时期职业院校特色高水平发展的根本途径

在各项政策指引下,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我国职业教育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还存在国家政策和配套机制落实不到位、作用不明显,职业院校“教”和“产”发展不协调,产教双向对接渠道不顺畅,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意愿不足等问题。相比以上新近出台的各项政策,《方案》对校企双方有了更多更明确、操作性更强的支持措施。对高职院校来说,《方案》提出的新措施和新政策将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深度开展提供更多抓手。

 

首先,《方案》提出到2022年培育数以万计的产教融合型企业,并对通过认证的企业给予“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的组合式激励。高职院校借此积极与行业龙头企业合作,通过共同培育一批产教融合型企业,帮助企业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获得国家政策支持,有利于彻底改变以往普遍存在校企合作中企业参与意愿不足、学校“热”企业“冷”的现象。高职院校可以在此过程中,充分利用企业资本、技术、知识、设施、管理等要素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

 

第二,《方案》提出试点企业兴办职业教育的投资符合条件的,可按投资额一定比例抵免该企业当年应缴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当前教育附加和地方附加税率分别为3%和2%,减免政策对企业特别是大型的民营企业有较大的吸引力。公办高职院校可以吸纳企业资金投入,探索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民办高职则可以得到办学企业的更大投入,也可以吸引其他企业的资源入股,发展股份制办学模式。在具体实施办法出台之前,该政策将对民办高职的发展带来更大的促进作用,因为办学企业加大投入不涉及办学模式的改变,民办高职更应主动抓住发展机遇。

 

第三,《方案》明确“校企合作中,学校可从中获得智力、专利、教育、劳务等报酬,具体分配由学校按规定自行处理”。提出“职业院校通过校企合作、技术服务、社会培训、自办企业等所得收入,可按一定比例作为绩效工资来源”。这些规定是首次在政策层面给学校校企合作的支持,将对高职院校利用校企合作平台开展社会服务带来积极影响。高职院校应该以利益分配和绩效工资改革作为重要抓手,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融入企业优质资源提升办学定位、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材资源、实验实训设施、考试评价、师资水平以及校园管理与文化,为建设特色高水平职业院校创造条件。

 

031+X证书:全面改革人才评价方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新的指挥棒

《方案》提出从2019年开始,面向高职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1+X证书(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试点,相比以往“双证书”的提法,差别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一是“职业技能等级”与原来的“职业资格”表达不同,前者注重技能等级,强调水平评价和连续性,后者注重就业准入。

 

二是X证书的关键在于若干个,说明同一个职业岗位将有多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构成评价体系,体现复合型高素质人才“一专多能”的培养要求。

 

三是若干X证书强调自身的体系性。以专业核心技能对应的证书为中心,一方面强调在专业群内拓展,另一方面强调在综合素质领域拓展。

 

2013年以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通过修订职业资格目录,不断削减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的数目,累积已达70%以上,说明国家层面在淡化职业资格要求,为降低就业创业门槛、减轻人才负担、推动人力资源供给侧改革服务。因此,按照《方案》的文件精神,确定不同专业学生需要获得X证书的种类、等级和数量将是改革人才评价模式、提升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抓手。但要真正将1+X证书制度落实到位,发挥好人才培养指挥棒的作用,还有几个关键问题需要解决。

 

首先,在国家层面建立统一的国家资格框架与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体系。一要建成一个具有对比性的、价值定义的、国家认可的学习成果与能力统一认定平台,能够从源头保证职业资格与技能等级证书的质量和权威性;二要以终身学习为理念,促进教育制度和职业制度的融合,促进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等非学历教育的融合,实现职前职后的一体化;三要能够通过不同领域资格证书的连续和衔接来促进各级各类教育领域的融通,特别是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各自不同层次之间的连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之间的衔接以及学历水平与职业技能等级之间的贯通。

 

其次,在实际操作层面,在国家资格与职业技能等级框架体系下,按照具体行业职业的岗位(群)特征确定不同专业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规格。按照培养规格给出专业学生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体系具体要求的指导意见,同时要明确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5个关键要素:谁发证、谁鉴定、谁培训、谁监督、谁认可。规定政府部门、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行业企业、高职院校、第三方等级认定机构等5个关键要素的主体在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管理体系中的“责、权、利”,并进行全过程的标准化建设,通过标准化规范职业技能等级培训和证书发放,且由专门机构负责监督落实和跟踪评估各证书主体的行为。

 

再次,在学生培养层面,高职院校应结合1+X证书制度,积极探索适合自身专业的人才评价模式。一方面,通过梳理各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和长远职业发展要求,重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确定每个专业的X证书考证规划体系,并为学生提供科学的学业和职业发展规划指导,真正做到以证促学,以证促终身发展。另一方面,按照专业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的制订对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鉴定标准的要求,以X证书为桥梁促进课程与证书双向融合,建立学生具体的学业考核评价与职业技能等级鉴定之间的对等关系,并实现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和毕业后在职期间学习成果的相互认定和转换。

 

04“双师型”教师:实现职业教育改革各项具体目标的关键力量

参照“职业带”理论,我们可以给出一个职业院校教师的能力带示意图(下图)。同时具备理论教学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是“双师型”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相对突出、理论教学能力较弱的是企业师傅或教练型教师,而理论教学能力相对突出、实践教学能力较弱的是传统高职教师。

“双师型”教师要成为实现新时期职业教育改革各项具体目标的关键力量,首先应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确定“双师型”教师的标准和要求

建议除了规定高职院校师资队伍中“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外,不同专业可以有不同的要求,但对承担专业核心课程的“双师型”教师比例应该从严要求,可以是100%。确定“双师型”教师的标准和要求应该从几个方面入手:从证书方面,以教师资格证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双证”为基本要求,同1+X证书制度相结合,教师技能等级证书对标专业对学生的X证书要求,对“双师型”教师技能等级证书的要求至少应该比学生高1~2个等级。从素质能力方面,“双师型”教师的关键在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双素质,“双证”、企业与高校双经历的要求本质上都是为了强调双素质。实践教学素质除了要有相应的技能等级证书以外,更多的是体现教师在项目化教学方案设计、企业实际项目引入课堂、对学生专业核心技能培养、解决实际技术问题以及科学人文艺术等方面的综合素养。明确“双师型”教师资格的认定标准之后,应做好“双师型”教师资格证书的鉴定、评价和监督,保障“双师型”教师资格的含金量和权威性。

 

2.推动各级人事制度改革,优化“双师型”教师的评价和激励机制

以往高职作为层次教育的定位,使得高职院校的整体师资水平比普通本科院校都低。在职业教育领域全面推行“双师型”教师的认定,并在国家和学校层面给予相应的人事政策支和倾斜,既可以吸引产业界大量优秀人才从事职业教育,又可以促进现有的传统高职教师和企业师傅向“双师型”教师转变,从而不断提升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3.“外引内培”相结合,不断提高“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比例

在外引方面,通过探索“固定岗+流动岗”相结合的教师资源配置模式,柔性引进大量企业工程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并形成学校和企业双向流动、两栖发展的“双师型”教师用人机制。在内培方面,从能力带示意图也可以看出,企业师傅和传统高职教师分别通过理论教学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提升成为“双师型”教师。各职业院校必须根据自身师资特点,建立针对性的培养体系,在岗前培养、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场所、培训考核等方面都进行科学的设计和落实。充分发挥已有“双师型”教师的作用,使其成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桥梁,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不断培养更多的“双师型”教师。通过组建校企师资能力提升协同平台,促进校内传统教师和企业师傅在协同发展中共同向“双师型”教师转变。

 

05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并举:高职院校特色高水平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方案》指出:“职业教育包括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还要求“做优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从顶层设计上已经把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作为职业教育的一体两面,都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两个重要内容。这符合人才成长和技能发展的客观规律,为实现职前职后一体化奠定了基础。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并举是高职院校特色高水平发展的必然要求。

 

1.高职院校须强化职业培训在学校整体功能中的定位

高职院校必须以终身学习为理念,以X证书为抓手,贯通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主动调整内部管理架构与办学机制,以专业群建设与改革为着力点,加强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各项人才培养要素的紧密结合和共建共享,既能为促进适龄人群初次就业创业提供优质职前教育服务,也能为促进职业转换人群提供优质职后教育、培训服务。利用自身的资源和专业优势,建设多个面向学生和社会成员开放的终身职业发展的培训和考核评价服务平台,做好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开发,职业技能考核、评价和证书发放,目标是成为国家认定的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以质量为核心,着力打造几个面向区域产业所需专业领域的高水平培训项目和考核评价品牌。通过职业培训做到当地离不开,业内都认同。高职院校还应打破“围墙”,积极开放各类资源,转变办学形态,服务区域城乡社区教育和老年大学建设。

 

2.高职院校应将职业培训作为高职院校持续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中等职业教育行业发展模式与投资前景分析报告》数据,预计2020年职业学校教育市场规模为1 761亿元,5年复合增速为4.25%,而职业培训市场规模预计2020年达到9 859亿元,5年复合增长率为25.99%。从中可以看出,在职业学校教育市场基本饱和,以及需要不断发挥企业办学主体作用的情况下,通过大力发展职业培训有助于获得直接的经济效益,以及政府、行业、企业等外部资源支持,走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双驱动的发展路径,促进特色高水平职业院校建设目标的达成。这一点对近年来招生压力逐渐增大的民办高职院校通过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质量,显得尤其重要。

 

本文摘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年第13期,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前一篇:中职文化课教学误区及改进策略

后一篇: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痛点与治理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