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谈《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贯彻与落实(一)

[来源: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发布时间:2019-06-05    点击量:3804]

摘要

笔谈《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贯彻与落实(一)

笔谈《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贯彻与落实(一)

 

笔谈一

深化“三教”改革   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湖南省教育厅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处副调研员  汪忠明

“教师”“教材”“教法”(统称“三教”)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事关职业教育“谁来教”“教什么”和“怎么教”,直接影响教育教学质量,是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中之重。近日,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健全双元育人机制作出专门部署,为深化“三教”改革指明了发展方向。

一、坚持“教师”为育人根本,全方位提升教师整体素质

  “谁来教”是育人根本问题。调研发现,职业院校教师队伍不同程度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教师数量不足。一些地方职业院校生师比超过1:20,有些地方和专业甚至超过1:25。二是教师队伍学历、职称、专业、年龄结构不够合理,教学团队与梯队建设有待加强。三是同时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双师型”教师缺乏,“理实一体化”和“模块化”教学设计能力、实施能力不足,行业企业能工巧匠引进渠道不畅,教师顶岗实践进修机会少。中西部农村和贫困地区职业院校由于产业不发达、教师待遇偏低、地域偏远,这些问题更为突出。《实施方案》围绕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提出了“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落实教师5年一周期的全员轮训制度。探索组建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立健全职业院校自主聘任兼职教师办法,推动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和职业院校教师双向流动”等方面要求,直指解决“教师”问题的关键,有利于改革教师准入、培养培训、工资以及团队建设、兼职教师聘用等制度,优化师资来源,提高教师素质能力,完善双师队伍结构,全面提升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水平。

    地方和职业院校在贯彻落实好《实施方案》要求方面:一要规划实施本级“教师素质提升计划”,突出加强优秀教学团队、专业带头人、教学名师、青年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二要建立教师动态管理机制,遵循职业教育规律,探索“编制到校、经费包干、自主聘用、动态管理”模式,促进校企人才双向流动。三要探索本地区符合职业教育特点和本地区的教师资格标准和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办法。吸引行业企业能工巧匠、工程师到职业院校担任教师、产业导师。教师职务、职称评聘与晋升,不唯学历,不唯论文,重点考核师德、双师素质和教学实绩等方面。

二、坚持“教材”为育人纲要,全面提高课程教材质量

“教材”通过“教什么”决定了学生“学什么”,直接影响学生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养成,关系到学生综合素养和职业能力的高低。在教师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下,选用一本好教材显得更为重要。调研显示,职业院校教材编写、选用、评价等环节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管理、监督制度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地方和学校对如何参与教材建设工作存在困惑,有的教师随意参编教材,有的学校没有教材选用机制。二是教材内容更新与系统衔接不足。由于投入不足、专业人数过少等因素,一些学校专业教材三五年不变,一些专业中、高职和本科使用同一本教材。三是出版管理有待加强。一些无资质、无基础、无经验出版社“钻空子”出版教材,盗版和盗印问题不同程度存在。围绕“教材”建设,《实施方案》明确要求“健全专业教学资源库”“遴选认定一大批职业教育在线精品课程,建设一大批校企‘双元’合作开发的国家规划教材,倡导使用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并配套开发信息化资源。每3年修订1次教材,其中专业教材随信息技术发展和产业升级情况及时动态更新”。这些政策措施有利于完善教材建设长效机制,加强过程管理,推动校企合作开发精品教材,强调紧跟行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修订建设新教材,支持开发网络共享优质课程教材,督促完善国家专业教学资源库。

   除按国家统一要求选用公共基础课程教材和国家规划教材外,地方和职业院校还应着力加强本区域教材建设:一要完善教材选用机制。成立本级“教材选用委员会”,定期公布教材用书目录和教材选用情况,为师生选用教材提供依据和参考,保障规范使用教材、使用规范教材。二要加强课程体系建设。依据国家教学标准体系,立足学情、校情,科学制定和实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时吸收行业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确定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保障专业课程教学的科学性、前瞻性和适应性。三要对接区域优势和行业特色,打造一批专业核心课、专业群共享课、网络精品课程教材。

三、坚持“教法”为育人手段,全员参与教学方式方法创新

针对教育教学一线调研显示,目前职业院校教学方式方法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无法适应专业教学需求,一些职业院校由于办学条件限制,不同程度存在“黑板上开机器”“闭门造车”情况;二是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一些职业院校教师不注重因材施教,学情研究不深,教学方法陈旧,课堂吸引力不强;三是教学标准执行不严,少数教师讲课不做教案,个别教师一本教案多年不变,一些教师未按教学标准开展教学。

    《实施方案》明确要求“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育人机制,完善评价机制”“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发展需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式方法”。落实要求就要着力推动职业院校依据教学标准体系,科学规范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加快建设能够满足多样化、个性化需求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引导教师根据职业院校学生特点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规律,积极主动创新教学方式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地方和职业院校应主动作为,充分调动教育行政部门、教研机构、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等各方力量,全员参与教学方式方法创新:一要精细化管理。研究制订教学管理细则,加强课堂教学管理,规范教学秩序。二要指导规范和更新“教案”。引导教师准确把握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规范编写、严格执行教案,做好课程总体设计,做好教学组织实施。三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做到因材施教。着眼于学生个性化成才成长,积极主动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创新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课堂现场双向教学等。四要积极探索校企“双元”育人模式。大力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将课堂搬到工厂车间、田园地头等生产服务一线,鼓励能工巧匠教学现场“传帮带”,工学结合育人。五要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主动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模拟仿真等,开展空间教学、远程协作、专递课堂、实时互动、移动学习等信息化教学模式创新,提升教学效果,推动边远贫困地区和薄弱学校师生共享城市优质学校优秀教师教学成果。

    全面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教师”“教材”“教法”有关部署,不仅需要在国家层面不断完善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体系,加强监督管理,还需要省、市、校协同推进,建立健全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深化“三教”改革,因材施教,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调动学生、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支撑。

实践创新:铸就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品牌

 

陕西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会长,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授   崔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历了探索实践、规模扩张、质量提升、创新发展四个关键阶段,闯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水准的发展道路。为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实施方案》),教育部、财政部启动高职教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高水平专业建设计划(简称“双高计划”),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职学校和专业群,引领职业教育持续深化改革、强化内涵建设,推进高职教育由优向精,进入中国品牌建设阶段。

        

一、规模扩张:高职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

    高职教育是我国改革开放后为适应国家经济转型升级而探索出的一种新的高等教育类型,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办学形式。1994年国家决定“通过现有的职业大学、部分高等专科学校或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改革办学模式、调整培养目标来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在仍不满足时,经批准利用少数具备条件的重点中等专业学校改制或举办高职班作为补充来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即高职教育“三改一补”的发展路径,确立了高职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地位。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颁布,从法律上确立了高职教育的地位和作用。1999年以后国家把职业技术学院审批权下放给地方,各地高职院校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部分地方本科学校也设立职业技术学院,标志着我国高职教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2000年《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颁布,提出了我国高职教育的办学指导思想、人才培养工作重点和思路,明确高职教育“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了改革发展职业教育的目标、任务,确立了高职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标志着高职教育发展在办学体制、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教育教学改革上的历史性转折。同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2%,进入大众化阶段。

    从2004年开始,教育部启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工作,围绕“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方针,引导学校准确定位,对我国高职教育的整体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十五”期间,我国高职教育规模得到迅速扩大,2005年,我国高职院校数量已占普通高等院校数量的51.39%,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1%。

二、示范建设:快速提升高职教育整体发展水平

   “十一五”“十二五”期间,教育部、财政部分两轮实施了“国家示范性(骨干)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通过“示范(骨干)校”建设,高职教育整体发展水平得到大幅提升,在办学体制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优质教育资源跨区域共享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人才培养质量整体提高,社会美誉度和吸引力显著增强,高职教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示范建设”期间,教育部、财政部实施“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以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为目标,提高高等职业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提高高职教育服务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能力。高职院校“发展能力”建设,优化了区域专业布局,推动高等职业院校调整专业结构、凝练专业特色、打造专业品牌,持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创新办学体制机制,为国家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高职院校专业发展水平和服务产业能力整体提升。

    到2015年,全国独立设置高职院校1 341所,招生348万人,在校生1 049万人,比1999年增长了8.9倍,招生规模与本科大体相当,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0%,高职教育成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力军。

三、“行动计划”:全面推动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

    教育部从2015年开始以《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和《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2015—2018年)》为抓手,明确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增强院校办学活力、加强技术技能积累、完善质量保障机制、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五大发展目标,开展突出问题专项治理、管理制度标准建设、管理队伍能力建设、管理信息化水平提升、学校文化育人创新、质量保证体系完善等有机衔接和互为贯通的六大行动,以“教育部规划管理、省级统筹保障、院校自主实施”的管理机制,全面推动高职教育创新发展,加快实现高职院校治理能力现代化。

    通过调动地方布局实施一批任务和项目,引导高职学校围绕国家战略,迎合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新需求,关注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创新建设国家优质高职院校和骨干专业,试点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现代学徒制、混合所有制改革。全国共启动建设优质高职院校486所、骨干专业4 737个、“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901个、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2 567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551个、职业能力培养虚拟仿真实训中心949个,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351项国际合作。优质高职院校树立了高职教育新标杆,骨干专业提升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引领新一轮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

    至此,我国已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初步成型,高职教育基本形成了以专业目录、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教学标准、顶岗实习标准、专业仪器设备装备规范等五个部分构成的国家教学标准体系,迈向了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具备了向“世界一流”职业教育迈进的能力。

 四、“双高计划”:打造中国特色高职教育品牌

   《实施方案》中的“双高计划”,将高职教育推向中国品牌建设的新阶段。 “双高计划”是新时代落实国家职业教育发展战略布局的具体行动,要集中力量建成一批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和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形成中国高职教育模式和标准以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培养高地,必将推动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职教育在创新发展的基础上向“世界一流”迈进。

   “双高计划”对接国家阶段性战略发展目标,对高职教育发展做出战略规划。一是要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和培养千万计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使职业教育成为支撑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形成一批有效支撑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制度、标准;二是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的品牌和优势进一步彰显,引领职业教育实现现代化,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优质人才资源支撑;三是使高职教育成为建设教育强国和人才强国的骨干力量,为促进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更多中国元素、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双高计划”是新时代高等职业院校发展的战略举措,是我国高职教育从创新发展到中国品牌、走高质量内涵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对高职教育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具有极强的带动作用。我们要创造性地使计划“落地生根”,创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体制机制,与行业企业共同推进技术技能积累创新机制形成,在创建“中国品牌”的过程中,大幅提升人才培养水平,为学生就业有优势、创业有本领、升学有渠道、全面终身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双高计划”的实施,必将推动我国高职教育扎根中国、放眼世界、面向未来,推动一批优质高职学校和专业群率先发展,引领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战略、融入区域发展、促进产业升级,带动培养千万计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建设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作出重要贡献,造就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高职教育“中国模式”新品牌。

 

职业学校联合中小学开展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天时、地利、人和

 

海南师范大学教育与心理学院   沈有禄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鼓励中等职业学校联合中小学开展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将动手实践内容纳入中小学相关课程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这对改变“劳动教育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现象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长期以来,我们的基础教育以应试教育为主,忽略了德智体美劳全面综合发展,以至于人们普遍追求分数和升学率,而忽略了人的健康体魄,以及健全人格、审美能力和道德践行力的培养和塑造,以致出现在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中显示的中小学生肥胖偏多、近视多、体育不达标等,更严重的是对劳动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偏见,偏重普通教育单轨培养孩子,造成了高考独木桥的拥塞和中高级职业技能人才的缺乏和用工荒,也造成了现在高中教育阶段的职普比例连年失调。

   加强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将彻底改变上述状况。这对新时代加强和贯彻实施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党的教育方针具有重要意义,对改变人们教育观念,尤其是职业认知、教育旨趣和职业观念的更新具有重要地促进作用。

   一、劳动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的讲话中特别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养综合能力,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使学生的体力和智力得到发展,在劳动中获得全面素质的发展和养成,在马克思看来,生产劳动与教育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从脑科学的角度来讲,劳动技术教育能使学生手脑并用,左右手同时操作,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创造性思维的形成,达到左右脑功能同时开发的效果,是促进青少年健康、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职业学校具有开展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得天独厚的条件

   中职学校在开展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是中职学校具有开展劳动教育的教育教学场所,职业技术教育基本都具有实操、劳动的性质。其次,中职学校各专业设置、专业性质、专业任务、专业培训和各类职业技能人才的培养全过程对加强中小学生对职业认知意识、职业选择及职业养成提供了一个可观、可体验的真实场景,对中小学生的职业启蒙教育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引导作用。

   早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德国就进一步明确了以劳动课等形式对学生进行职业启蒙教育,劳动课被确认为中学课程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1993年,德国文教部长联席会议将劳动课列入初中教育必修课程,进一步确认了劳技教育作为职业启蒙教育的形式在学校教育体系中的地位。美国在1989年发布的《国家职业发展指导方针》中对中小学生的职业能力作了具体要求,包括对理解和使用职业信息的技能、对做出职业决策的理解、对不同职业和性别角色变换及职业规划过程的认识、职业机会、职业信息、职业决策、职业规划等方面进行规定。

    三、鼓励职业学校联合中小学开展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的重要决定性作用

    职业启蒙教育应贯穿人生发展的每个阶段,通过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融通、行业企业积极参与等过程,使人们对未来职业世界有所了解,认识职业的性质,形成良好的职业态度,进而激发自身的兴趣和特长,为适应职业环境和职业素养的养成奠定坚实的基础。职业启蒙教育不是面向就业的职业教育,而是开启学生的职业兴趣、职业情感和职业理想,培养学生职业旨向、职业劳动意识及养成初步的职业技能的教育,它符合每个人都要面对专业选择以及职业选择的基本需求。

    为了改变人们对劳动尤其是体力劳动和职业技能劳动的偏见,当前在中小学开展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显得尤为迫切,而中等职业学校联合中小学开展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并不是倡导学生过早分流,也不是刻意地培养学生某方面的职业技能,而是通过初步的职业体验让学生们了解在这个世界上存在哪些职业以及这些职业的相关要求是什么,并让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发现和培养自己的职业兴趣,为未来的专业或职业选择奠定基础,平等对待每一种职业,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能够不断评估自身能力与职业能力要求的契合度,从而选择适合自身的专业方向和发展路径。

 四、构建政府、企业、学校、家长多方参与、多位一体的中小学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体系

   一要做好家长启蒙。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宜早不宜晚,而家长是启蒙的第一场域。家庭作为人类生活时间最为长久、最为自然的环境,是进行儿童职业启蒙教育的重要场域,家长应当从自身做起,努力当好孩子的第一任职业启蒙教育老师。如家长自身的职业,平时孩子接触的各种图书、绘本及生活中遇到诸如消防员、医生、售货员、司机、警察等职业形象时,家长可以向孩子详细讲解他们的工作职能,对孩子进行职业启蒙教育。

   二要丰富学校劳动与职业启蒙课程与活动。学校除开设基本的劳动与职业启蒙教育课程外,还可以开展各类“职业(活动)日”“职业活动周”“职业报告”“职业体验扮演”等活动,为中小学生提供职业认知和职业体验的实践机会。如可将职业体验扮演活动开到中职学校的相应职业教育教学训练课堂或基地;将每个月固定的第几周的第几天作为“职业活动日”,邀请家长来讲解其职业,增强和拉近学生对某一职业的职业认知和职业亲近感;也可以邀请各行各业的知名人士来中小学进行职业报告,培养学生的职业旨趣。当然,企业也可以开设“开放日”,接纳中小学生参观和体验,积极参与到中小学生的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这其实是在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种子,某一天参观的某个学生可能就成为该企业需要的职业技能人才。

   总之,要形成政府、企业、学校、家长多方参与、多位一体的中小学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保障体系,政府在政策引导、资金支出给予参与的中职学校及企业以适当的补贴,要有充足的资金和人力来保障中小学有足够的能力自主或参与开发和实施相关的课程与活动,积极引导和教育家长早期参与,科学设定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方式与标准,确保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在该综合素质评价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当下尤其需要加强职业启蒙教育,应加大鼓励和加强中职学校与中小学的合作,及时出台相应鼓励政策措施。

 

本文摘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年第7期,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前一篇: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

后一篇:中央深改委审议通过《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