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 邢晖:中职“需与不需”两难间出路何在

[来源:转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发布时间:2018-09-29    点击量:1876]

摘要

关注 | 邢晖:中职“需与不需”两难间出路何在

关注 | 邢晖:中职“需与不需”两难间出路何在

邢 晖 中国职业教育 4天前

中国职业教育

ID:chinazyjy

关注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职教研究中心主任邢晖

 

改革开放40年来,中等职业教育无疑取得了重大成就,发挥了巨大作用。进入新时代之后,随着产业转型升级,教育的现代化进程加快,人民群众的教育矛盾由“有学上”转向“上好学”,升学的愿望日益强烈。作为基础性的中等职业教育,到底要不要坚持大力发展、怎样健康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一个见仁见智的争论话题。今天,我国中职处在一个十字路口,陷入了几个“需求两难”的境地,更需要观念和思路的变化和创新。

 

两难之一:果真是国家有需要,百姓却不太需要?

 

首先,国家需要毫无疑问。长期以来,知识型与应用型人才结构失衡,学科型普通教育从地位、水平、条件及待遇,都比应用型的职业技术类教育占上位,国家急需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增长与提高,急需职业教育的发展与跟进,技能型人才层次和类型比例必须有合理的结构,重点举办中等职业教育,符合穷国大国避免“过度教育消费”的国情。

 

其次,一些人排斥也是事实。“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文化传统,学历文凭至上的评价与分配制度,职业教育自身条件和质量的局限等,导致了职教成为百姓无奈的选择。国家需要、地方需要,别人需要,但自己家不需要,职业教育成为 “别人家孩子的教育而非自家的选择”,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似乎与职业教育关系不大。这种错误想法不是本文讨论重点,但却是不可回避的现实。思考点是,人民满意的教育真的不需要中等职业教育了吗?还是因为相关支持和匹配制度不够,强化职业教育不够?

 

两难之二:我国职业教育模式选择,学欧洲还是学美国?

 

青睐德国、瑞士者,大讲职业教育低重心分流和中等为主的模式,称中国应走欧洲道路,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而崇尚美国、加拿大者,则主张采取综合高中形式、发展高中后职业教育和高等技术教育;当然也有主张学澳大利亚“TAFE模式,香港的中高职一体贯通等模式。思考点是:中国这么大,究竟是一个模式统全国,还是各地探索百花齐放多种多样?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模式,应该什么样?

 

两难之三:过去传统就业需要,现在产业转型升级就不需要?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作为生产建设的主体,作用不可小觑。快速变化的今日,经济、科技、人才、教育结构都与过去不能同日而语。科技含量、人才素质要求、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的普及等速率越来越高,就业市场对学历偏低、年龄偏小的中职毕业生有所排斥。越来越多的孩子就读中职后,选择继续升学。思考点是,中等职教是否还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 ?如果实行就业与升学并举,中职生应该如何升学继续深造?

 

两难之四:有些地区需求量大,有些地区不需要吗?

 

全国32个省、300多个地市、2000多个县市、1.1万中职学校,在生源状况、招生数量、办学规模上差距很大,不平衡性突出,招生季节呈现的局面是“少家欢喜多家愁”,招生难成为最普遍的困境。有些地区严格执行“高中阶段阶段招生比例大体相当”的要求,生源和规模情况较好,有些地区尽管采取软硬兼施也效果不佳,比例悬殊很大。即便是在经济欠发达、教育不宜高层次追求的地区,中等职业教育也实属无奈。思考点是,在发展数量上,全国要不要有一个基本规定和要求?各地区可以自行确定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结构和模式吗?

 

两难之五:哪些专业需要中职办,哪些专业不太需要?

 

中等职教专业繁多,犹如就业岗位分门别类。有的专业,在高中阶段就开始学习非常重要,因为一旦错过这个年龄阶段,高中毕业18岁后再进入就晚了;而有些职业对基本文化素养和专业能力要求较高,中等学校毕业生难以胜任。

 

思考点是:中职适合办哪些专业,哪些不适合?

 

在上述两难中,中等职业教育向何处去?基本思路是坚持“两点论+重点论”,即“兼顾两方面需要,突出阶段性重点,调整思路。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国家统筹,地方为主,分类指导,多样发展。

 

坚持政府主导、国家统筹是必须的;但职业教育是地方的教育,各省情市情又不尽相同,“一刀切”的国家规划不一定符合各地方的实际,可在提出总体方针原则下,让各省市依据实际,确定规模、布局、结构、模式等,应百花齐放:欧洲式、美国式、澳洲式、亚洲四小龙式等并有,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等不同,东部、中部、西部,城市、城镇、乡村等各异,多样化才是大中国的特色。实践证明,我国中职发展模式,没有最好,只有适合,符合地方经济和百姓需要是根本。

 

第二,中职标准新订,目标功能重置,实施形态多样,发展规模再扩。

 

一是改变以学历等级或知识教育为划分的中职标准,探索以职业技能的初中高水平培养来划分职业教育的层次。当下高中阶段的学历文凭已不再是求学者的主要追求,重视和强化技能和资格等级教育,比追求高中文凭和学历,应该更重要。二是改变中等职业教育学历化、学龄段化、全日制化的单一功能,探索学历和培训并重、学龄段和非学龄段并录、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并举的多种功能。事实证明,后者的市场和发展空间很大。三是改变单一化中等职业学校的建制,探索多种层次一体化、多种类型共存的形式。四是除了适龄青年,两后生、在职人员、军转,技术推广、扶贫开发、劳动力转移、社会生活教育,以及老少边穷岛、盲残智障儿童的教育培训空间很大,应是未来面向人人的中等职业教育的规模增长点。

 

第三,职教内部整合,多种学制和形式并存;加强职教与普通教育和终身教育的沟通与合作。

 

一是在职业教育体系内部积极探索中高职一体化。就业和升学两个目标,学制灵活多样,适当提升中职的办学层次,加强中、高职的直接衔接;二是避免职业教育孤岛。在突出与产业、行业和企业结合的同时,加强与各类教育的渗透和融通。如在特殊地区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的“8+1”模式,在条件成熟的地区探索高中内的课程分流,在有些地区实施高中后起点的职业教育,加强在中小学阶段的职业启蒙和职业体验教育,职业教育在成人继续教育中空间巨大,如果淡化学历,职业教育应该成为终身教育的核心。

 

第四,尽快制定国家资格(资质)框架,实现普通学历文凭与职业能力资质的互通互认和等值等价。

 

按照职业能力和资格标准,探索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系统化培养,重点是能力的衔接而非知识的衔接,一方面,职业教育自身的资质或资格标准有待完善,中等职业教育是技能教育的基础阶段,加强职业能力的上下延伸是当务之急;另一方面,与普通教育的学历体系如何对应,两条轨道既能相对独立,更要能相互沟通互认,相关配套制度和路径,需要合理设计和实践突破。

 

第五,加强政府和市场双轮驱动,做大做强中等职业教育。

 

其一是政府要继续采取强有力措施,政策支持和加大投入中等职业教育;其二要调动社会力量发展中等职业教育,采取购买服务、委托管理、混合办学、鼓励企业举办、私人捐助等多种形式。各地各部门应充分发挥现有中等职业学校正规军作用,将培训功能和资源适当聚集到职业学校中来。中职学校既要防止“被绑架”,坚定和坚持学校的教育性,更要主动提升适应产业、对接企业、瞄准市场、主动服务社会的能力,以作为求地位,以贡献求发展。

 

作者 | 邢晖

转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热点链接

 

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部职成司关于做好职业院校安全教育与实习安全管理调研相关工作的通知

教育部职成司关于公布2018年度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备选库的通知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

鲁昕:“一带一路”建设须发挥职业教育作用

谢俐在中国职教学会高职分会成立会上的讲话

刘占山在中国职教学会高职分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

教育部关于公布2018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常规赛项)获奖名单的通知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阅读原文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前一篇:院校 | 让职业教育高质量服务“走出去”企业

后一篇:观点 | 崔发周:职业教育应该回归常识